当时贾十四自己跟着航船在港口休整,和上次一样派出手下拿着金银进城购买食物和淡水。
不过,当手下回来的时候,他却傻眼了。因为对方并不是光自己人回来,而是身后跟着上百名全副武装的骑兵。
贾十四第一时间有些懵,要是他记得不错,这个加尔答答是一个名为东恒加王朝的首都,士兵都是一些装备简陋的土著,怎么可能有如此精锐的骑兵?
之所以贾十四第一时间认为这些骑兵是精锐,原因也很简单。
他不瞎,看到了这些骑兵甲胄反射出的刺目白光,这是好钢才能反射出来的光彩。
没多会,这些骑兵已经到了船队近前,结果让贾十四更懵逼的一幕出现了,这个领头的骑兵军官,居然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话,虽然有些口音,但确实说的是汉话。
一番交谈后,贾十四他们便连人带船被这些大兵给扣下了……
……
期间贾十四说会取出大量财物赎买自己的船队,可那名带头名叫赫连台的骑兵首领却说;他是奉大明皇帝的旨意,在此拦截宋国的商船。
因为大明皇帝准备遣使朝见宋国皇帝,大明又不熟悉海图,才拦下他们,准备让使团乘坐他们的商船出使宋国。
贾十四明白事情大概后,这才方下那颗焦躁忐忑的心。
不是抢劫就好!
不久后,那名将军又差人送来银子,购买下他们的货物,贾十四便和船队在加尔答答住了下来。反正货物已经卖出去了,回程搭这个大明使者团一遭,也算是和大明结个善缘,想必家主不会怪罪他。
当时张十四如此想到。
这一等,就等了一个月,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七月份。
那位将军,这才仿佛想起他们,差人来叫他前去拜见大明使团。
贾十四急匆匆带着随从一路赶来,到了这处驿馆,在那位骑兵官的引领下,终于见到了大明使团的负责人-张载行。
贾十四对张载行态度十分恭敬。
不恭敬不行啊!这些天他也不是只在加尔答答干等,而是派出所有心腹,到处打听这个大明的来历。毕竟,上次他们航行到此的时候,还丝毫没听到大明的信息,一年不到,居然冷不丁冒了出来。
通过多方打探,贾十四算是彻底明白了大明的来历。当得知大明的皇帝是汉人,皇后是蒙古人的时候,直接惊得嘴都合不拢。随着了解得越多,贾十四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
不过就是一个蒙古驸马带兵打下的一个汗国罢了,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蒙古人还是需要重视的。
毕竟人家的战斗力可是有目共睹,贾十四可不会认为人家不是蒙古本部,就比中原地区盘踞的蒙古人差多少。
张载行并不知道面前贾十三的内心戏,见其上来拜见,也没有端着什么架子,直接吩咐下人给对方看座。
重新了解一番对方的底细,心中估摸下,觉得对方没啥大问题,张载行便和对方商量起航行的细节问题。
贾十四不愧是海上跑船多年的老油子,见识广,能言善道,一番话只说得张载行他们频频点头的,对他的专业素养表示认可。
也不外乎如此,别看这个贾十四只是一个负责家族远洋贸易的管事,也就是认识几个字,文化并不高。可在航海这一道上,人家数十年的造诣比起他们这群门外—来说,强的不是一个数量级。
从天气的选择,风向的预判,水文的采集,说到船体的维护,又从货物的种类,说到沿线各国的风土人情,再说到如此做到利润最大化。每种皆是浅谈,可只寥寥数语间,就仿佛给张载行他们带进了另一个波澜壮阔的太天地。
等确定时间后天出发,差人送走贾十四,张载行回头颇为感叹看向自己恶两位副手,张延年和韩大壮,道;“陛下不愧是陛下。张某虽然也只是刚刚听了那贾十四叙述的只言片语,可管中窥豹,至今仍旧有些神思荡漾,心驰神往。
单他一个贾氏开通瓷器航路就能每年获取几十万贯家财,倘若我大明举全国之力加入其中,真不知会获多大的利益,助力我大明多大的发展。”
张延年赶忙附和;“张部长所言甚是。这次我等遣宋,就是我大明加入远洋贸易的起点。带我们从宋地带回人才,在东阳建立海港船坞,必然能在我大明复刻赵宋的海贸昌隆之景。”
张载行深以为然!
忍不住搓了搓手掌,眼底的兴奋溢于言表,憧憬着自己成为大明航海时代的开路人,在后世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正在众人踌躇满志,对未来无限期待之际,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众人耳畔。
“刚才挺那贾十四所说,赵宋固然是商业繁荣,民间富裕,海贸发达,可大壮依旧不明白,陛下为何会把火炮这种军事利器送给宋国?
这不是助长对方的军事,让其更加尾大不掉么?
依某看,还不如只送一些金银特产,胡姬宝器,反正料那赵昀也不敢不答应我们的条件。”
韩大壮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以宋国的科技能力,真的把大明火炮技术吃透了,定然能在与北方蒙军作战中扭转劣势,这是毋庸置疑的。这对大明来说,无疑会亲自为自己制造出一个强大对手。
张载行思忖片刻,看着满脸不解,甚至眼底不岔的韩大壮解释道;“平昌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哦?愿闻其详。”韩大壮眉毛一挑。
张载行拉着韩大壮重新坐好后,方才继续道;‘要说平昌伯的反对也不是没有到底,前不久韩国公等大臣也有同样的顾虑曾联名向陛下进言。’
“陛下他老人家咋说?”提到章邯,韩大壮先是拱手向北面摆了摆,方才开口追询。
“陛下只说了一句;世界上没有结局不了的难题,没有造不出来的东西。知道敌人知道这东西好,定会千方百计获得,我们不可能造出大炮不用吧?
与其藏着掖着,不如直接拿出去,一则给大明还来进阶需要的人才,图纸。二则可以倒逼国内的匠人们;老本吃不得!只有屡屡创新,我们方可把优势一直保持下去。”
一番话直听得韩大壮肃然起敬,不由坐直身子,深深感叹;“不贵是陛下,所以所虑所想,皆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项背万一。
大明有此圣明天子在朝,我等幸甚,百姓幸甚,天下幸甚......”
张载行、张延年以及地主赫连台静静听着,不时面露笑容,深以为然点头认同。
可别人怎么想不知道,反正张载行,张部长心中泛起了嘀咕;
这平昌伯真的是对向宋朝进贡火炮有异议?怎么看其之后表现,仿若是早有预谋,专门在我等眼前对陛下歌功颂德一般?
六月十五日,天气晴,东南风。
“张部长、张大人、韩伯爷,”赫连台一身戎装,依次向使团几位长官敬礼,郑重道别;‘诸位此去,愿君一路顺风。’
‘借弟吉言。’三人回礼。
赫连台严肃点点头,再从郑重对使团成员一抱拳,随后朝身边两位亲兵挥挥手,一阵沉重脚步声后,几人已然转身走下甲板。
站在不远处的贾十四看着赫连台背影走下商船,重新回到地面,便快步走到张载行他们跟前,躬身行礼劝道;
“外边风大,几位大人还是进船舱休息。这次东南风看样子持续一两个月,足够咱们顺流回到马六甲海峡了。”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