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也没有庆功宴,更没有欢送宴。
虽然章邯他们这一战的作用已经在战略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事情并没有结束,德里苏丹奴隶王朝一连串的广袤土地,还在等着他们获取呢。
再者说,到了摘取胜利果实的关键时刻,大家这时也没心情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仪式。
所以,章邯只是简单举行一场小型祭天仪式后,就让手下各部将领,按照章邯做出的军事部署朝既定目标出发。
只用了短短几日时间,鲤鱼滩西侧,驻扎在此的章邯麾下的十几万大军已经分批离开。只剩下章邯,章五等人,和他麾下的一万血狼骑还停留在原地。
不过很快,章邯便下令,命章四立刻组织起麾下骑兵和后勤部队,大军开始西返,一路开向北印度地区的政治中心
-德里城。
......
1244年,春风又绿横河岸。
高大的城墙在春光的照射下漫反射出斑驳的光晕,不远处恒河水流有些湍急,哗哗流向东南。
德里城,这座北印度恒河边上的明珠此时正四城门大开,熙熙攘攘的人流络绎不绝从城市的四门内进进出出,在大门前方的石板路上留下一溜泥印,显然不久前,这里曾经下过一场雨,留下了些许痕迹。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平和,那样生机勃勃。
只不过,如今和去年唯一不同的是,去年负责看守城门的士兵,今天全部换了一副新面孔。
原来,看守城门的不再是之前吊儿郎当的德里苏丹王朝士兵,而是换成如今新大帅,章邯大帅手下满脸严肃,不苟言笑的亲兵。
却说自打从去年六月份开始,章邯施行那次“摘果实”行动以来,成果足可以称得上一句丰硕。
凡是章邯麾下部队所过之处,无不望风景从。除了寥寥几座城池负隅顽抗被以霹雳手段镇压外,其他城市可以说,基本上说是大军使者所过之处,纷纷传檄而定。
就是趁着这个德里苏丹奴隶王朝上层被摧毁的权利真空期,章邯撒出去的十几万部队,仅仅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便全盘接受了之前德里苏丹奴隶王朝的地盘。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初步的有效统治。
按照常理来说,打下这么大地盘的章邯,此时心里应该十分开心才对,毕竟实现这么大的目标,这也是每个正常人该有的正常情绪。
不过,事与愿违!
章邯得到德里苏丹奴隶王朝地盘被全部占领的消息后,只开心了短短三天,其后,他的脸上便再不复之前常有的笑容。
原因无他,事杂尔。
打下这么大一片土地,他麾下的文臣武将可以道一句自己功成名就。可对于章邯这个头领来说,接受了德里苏丹奴隶王朝的地盘,仅仅只是个开始罢了。
随后,新的挑战便接踵而至。
章邯记得后世有句歌词写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
现在摆在章邯面前的第一步,不是怎么治理国家!不是怎么提拔官员!不是怎么规范制度!
而是一个旁人看起来会觉得模棱两可,实际上,对章邯来说,极其重要的关键问题问题;
树立法统。
没错!就是在这些被接收的土地上树立法统。
不过,法统毕竟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从具体事情而言,要怎样树立法统呢?
按照其他国家经验,他们要第一步,便是开国建元。
只不过,这第一件事就直接让就让章邯抓瞎了。
他自己又不是什么礼法大家,前世今生,这几十年来,基本没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总不能把前世他自己从电视剧上见到的那套搞过来吧?真弄得不像话,损失的可不是章邯自己面子那么简单。
索性,章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手下的将领们,让大家各抒己见,都说说想法。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
结果章邯很失望了,深切明白臭皮匠和诸葛丞相之间的差距。被提问到的将领们没抓瞎,反倒是把章邯搞得心中更加作难。
不过,章邯做作难,这并不是他麾下将领们的问题,纯纯就是章邯自己的问题。
因为根据大家提出的提议总结,现在摆在章邯面前,一共有三种开国方案;
其一;照搬蒙古人开国的模式。
其二;照搬德里苏丹奴隶王朝开国的模式。
其三;照搬宋朝开国的模式。
前两种都不难。
若是直接照搬蒙古人的开国仪式,只需要立刻派人前往漠北和林递上番表,提出请求。
和林方面答应了,自然会派来主持礼仪的人员,帮助章邯复刻蒙古人当初的整个流程。
若是直接按照德里苏丹奴隶王朝的开国仪式,那更简单。对方留下的官僚系统人都是现成的,只要愿意,他一声令下,马上就能主持。
按照宋朝的开国仪式,虽然会有些费周折,可也不是办不到。
凭借是还商会在中原地区的实力,请一些大儒过来帮着操办,只需要用小手段,不过是费些时间的问题。反正,今年除了开国就是剿灭各地盗匪,反抗武装外事情还很多,且做且等着呗!
凡事有利有弊!实话说,章邯对于这三种方案没有一个满意的。
蒙古人的仪式太简陋,纯粹就是个部落大联盟,虽然叫国家,可是统治并不牢固。
德里苏丹奴隶王朝苏丹都是穆斯林,他们开国仪式天然带着强烈的宗教色彩,章邯是万万不会取的。
再个就是宋朝。
宋朝之前经过唐末五代十国近百年战乱,北宋开国仪式时,大多还是沿用之前唐朝制度。
倒是不能说人宋朝开国仪式办得不好,只是,在章邯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只要想到这个“宋”字,就有点膈应。
数百年惶惶大宋,经济繁荣,人口众多,不过,战斗力却是从始至终一言难尽。
在章邯内心深处,倒是钟情用汉人王朝的开国仪式。不过他,却不想和宋朝产生什么关联,就是怕沾染上什么莫名晦气。
章邯这厮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开国这件事情也就一天天耽搁了下来。
直到转眼间粉了桃花,绿了春柳,时间急匆匆进入到了四月份。
悄然不觉间过了一个月,在麾下众将强烈建议下,章邯推不下去,不得不做出决定了。
对部下们的来说,开了国,大伙儿就是开国功臣,封侯拜相,富贵荣华像他们招手。有些着急,也是情有可原。
到了这个时候,章邯多么想,远在漠北的妻子也立可敦在自己身边。
这就导致他在开国这件大事上,居然连一个可以尽情吐露心声的人都没有。
倒不是,李小虎,王大年,义子们不能商量,而是开国这件事,他们只能在被询问的时候建议,不能和他们商量。
原因是,从章邯下定开国决心那一刻,大家其实已经不同了。
他们之间已经不再是军队中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君臣。”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看似和之前的上下级没什么分别,其实两者之间却存在本身的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君不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个代号,权柄的代号。
权柄和权力不能同日而语!
权柄是自身能力,是天地赋予的能力。而权力是拥有权柄者下发的权利,是权柄的衍生品,现实投显的一种方式。
有些人会觉得很可笑,什么权柄和权利的不同,不过都是实力的衍生品而已。放在个人身上,这么说没错,可放在一个国家的身上,只能说有些片面。
中国有句话;“国家大事,唯祀与戎!”。
意思就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祭祀和战争。
唯有把这两种权利牢牢住在手里的统治者,才能真正掌控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缺了戎,就会如同赵宋一般,军事羸弱,屡屡遭到外族入侵,丢城失地。
缺了祀,后果更严重。
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做不到统一,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心沦丧,军阀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战火不止。
就如当年曹孟德与刘玄德青梅煮酒所说一般。
曹孟德说的是;“扶大厦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最重要的是手中有一支可以威压诸侯,荡平天下的威武之师。”很显然,曹操侧重的是戎。可常言道,马上得天下,还能马上治天下乎?
最终曹魏结局是什么呢?三马食槽,被司马家取而代之。
而司马家能取而代之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司马懿父子经过数十年的隐忍,培植力量得到了戎,勾连各大世家门阀,得到了祀。
刘玄德当初对的是;“今天下丧乱,首重人心丧乱,欲平定天下,先平定人心。”
乍看一下,刘备说得有道理。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不说明人心的重要性。人心是什么?不就是百姓的向心力,不就是祀么?
显而易见,刘备与曹操观点恰恰相反,在戎与祀之间,他选择了祀。
可最终,蜀汉政权的结局是什么呢?屡屡北伐,屡屡失利。最终首都被迫。帝王被俘。国祚断绝。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