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454章 事已至此,先找个替罪羊

作品: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作者:十月廿二|分类:军事科幻|更新:2025-04-17 18:05:46|下载: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TXT下载
  实际上,正如舍尔所猜测的那样。

  得益于视频转播信号的角度优势,隔着屏幕观看转播的观众反而能比现场更早注意到排在后面的导弹。

  因此,在他们还没从震惊中回过味来的时候,阿灵顿县附近披萨店的外卖电话就几乎要被打爆了,与此同时无数打工人被电话铃声从睡梦中吵醒,然后苦逼地连夜赶往工作岗位……

  但相比于他们,反应更快的仍然是各路生怕被人抢了先的新闻媒体。

  伦敦《泰晤士报》编辑部,国际版主编威廉·科恩刚刚走进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早已等在旁边的秘书就把一份清样头条塞到了他的手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由驻京城现场记者拍摄的大幅照片。

  摄影师并没有像大多数同行那样一味放大画面,让乘波体弹头尽可能填满图像,反而特地选择了一个比较短的焦距和比较小的角度,再辅以适当的后期调色,愣是把区区八辆车的受阅阵容给拍出了车阵林立的效果。

  如果只看这张照片,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大概率会以为华夏方面调来了一整个导弹旅。

  “不错,不错……”

  科恩满意地点点头。

  这正是他最希望呈现出的效果。

  看着眼中全是工作的自家领导,秘书只觉得有些纳闷。

  “阁下,您难道不担心么?”

  他忽然问道。

  “担心什么?”

  科恩有些茫然地抬起头。

  “当然是华夏人的高超音速武器……”

  秘书的眉头紧锁,显然正处在忧心忡忡的状态下:

  “我是说,虽然这个DF17看上去是一种中程导弹,但如果同类技术被应用在射程更远的型号上,那我们岂不是……”

  听到对方的顾虑,科恩先是一愣,然后直接低头笑出声来。

  作为媒体人,还是远离太平洋的英国媒体人,他在半小时前刚接到电话时确实震惊了一段时间,但在赶过来的路上就已经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咳咳——”

  科恩清了清嗓子,然后拍了拍面前年轻人的肩膀:

  “坦率地说,从世界局势来看,我们英国完全可有可无,甚至连个美国的导弹基地都算不上……”

  秘书显然没料到会得到如此悲观的回答,张口结舌了好一会:

  “所以……”

  科恩解释道:

  “我对这种武器了解不多,但既然连美国人都还没装备过,那么它显而易见地非常昂贵……华夏人很擅长精打细算,不会把这么重要的武器瞄准我们的。”

  说完,也不等对方反应过来,便再次拎起那份清样头条,把目光投向照片之上的标题部分。

  那里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印着一行单词——

  “China’s Hypersonic Ambition(华夏的高超音速野心)”。

  在下面的正文中,开篇就提到了华夏版官方媒体在阅兵式之后针对东风17给出的评价——

  这是一种从源头定义战术场景、打穿敌方防线、形成决策影响力的武器系统。

  并由此开始渲染来自东方的威胁,最终洋洋洒洒上千个单词,普遍了几乎整个版面。

  照理来说,这算是西方报道的某种“八股体裁”,按照这个格式写出来的新闻,基本都能保证无功无过。

  但这一次,科恩却皱起了眉头。

  从这个思路出发当然可以衍生出相当丰富的内容,但对于已经被“华夏威胁论”淹没了的读者们来说,未必能非常抓人眼球。

  并且,现在其它同行肯定也在疯狂赶稿,而写出来的东西恐怕都是大差不差。

  换句话说,就是缺乏爆点。

  泰晤士报需要一个更加危言耸听的标题,才能领先于竞争对手。

  思索片刻之后,他把手中的文章重重拍在桌上,“砰”的一声把秘书吓得一激灵。

  “发回去重写!”

  虽然说是重写,但前者的语气中并没有多少愤怒,更多的反而是被压抑的兴奋:

  “告诉前线编辑,我要看到‘新冷战’这个词出现在标题和导语里面!”

  ……

  媒体当然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严肃的情报分析却不行。

  关于东风17的信息本来就很少,其中绝大部分又没能在第一时间被获取到,现在单指着国庆阅兵上那有限的几个画面想要分析出个一二三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实际上,甚至没人能够确定,出现在长安街上的那八枚导弹到底是真货还是模型。

  光是关于此事的争吵,就一直持续了好几个小时。

  甚至有比较激进的分析人员认为,很可能东风17这个型号就不存在,是为了抢在HTV-2之前曝光而设计的障眼法。

  直到美国东部时间的第二天上午,一条从空军航天司令部传来的消息才终于平息了全部的争论……

  五角大楼E翼地下三层。

  “各位,航天侦察中心的约翰·雷蒙德主任认为,华夏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试射的一系列中短程导弹,由于命中痕迹类似,所以当初被统一研判为东风16型,但现在回过头去分析,其中很可能有4-5次涉及到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飞行测试……”

  战略能力办公室主任卡尔·米勒的声音像是从冰窖里传来。

  他敲击键盘,大屏幕上立刻展开一段动画:乘波体弹头在100公里高空以12马赫速度连续三次“打水漂”,萨德系统的AN/TPY-2雷达刚刚把波束对准目标,弹头就已经变换轨迹,几乎垂直砸向了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跑道,炸开的红圈几乎吞噬了半个机场:

  “同时,我们也用HTV-2的设计参数进行了几次模拟对抗测试,结果毫不意外,拦截成功率是0……”

  如此巨大的情报纰漏,自然引发了极为强烈的不满,一时间各种F开头的文明用词漫天飞舞,显然是准备把锅完全甩到空军那边去。

  但坐在会议桌首位的罗伯特·盖茨却愤怒地敲了敲桌子,制止了手下们如同菜市场一般的你来我往:

  “情报分析领域的问题已经不值一提了……”

  他没有抬头,只是死死盯着面前报告上的那张照片。

  青黑色弹体上“DF-17”的编号像一道血痕,刺痛了他的瞳孔: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根本没办法拿出对等的回应……”

  看到卡尔·米勒准备开口说些什么,盖茨直接摆手阻止:

  “你刚刚也已经说了,萨德系统面对模拟来袭高超音速武器都根本不堪一击,所以,加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不能算是有效回应……”

  说话间,他又在大屏幕上放出了一段视频。

  是华盛顿国会山此时的现场画面。

  “现在,互联网上热度最高的话题是一个新造词,叫做#HypersonicGap(高超音速差距)……”

  象党参议员兰德·保罗在听证会上挥舞着自己的手机,语气悲愤地咆哮道:

  “先生们,个美国的民众都因此而难以安然入睡,这是自斯普特尼克时刻以来最大的战略溃败!”

  在他的身后,投影幕布上并列着中美高超音速项目的时间线——中国箭头的末端已经刺穿2020年,而美国的轨迹仍在2010年徘徊:

  “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我们落后华夏人至少10年以上,必须有人对此负责!”

  “……”

  保罗那洪亮的德州口音让在场众人耳膜发麻,但又不得不严肃对待他所提出的问题。

  “X51A和HTV2都是几年前正式启动的研究项目,就算追究起来也应该是由象党的人来负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卡尔·米勒恼火地开口道。

  但说归说,他也知道扣黑锅这种事情是根本不讲道理的,驴党倒霉赶上了这个窗口,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但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不可能为此而真的让某个内阁大佬辞职。

  只能另想办法。

  会议室内逐渐安静下来。

  突然,一名来自全域异常情况处理办公室的主管凯瑟琳·莫瑞森坐直了身子:

  “我突然想起来,在大概三年前,上一任NASA局长迈克尔·格里芬曾经提交过一份报告……”

  所谓“全域异常情况处理办公室”,最早是个针对不明飞行物的调查单位,其主管虽然级别不低,但也属于边缘角色中的边缘角色,来参会不过就是打个酱油,平常根本没什么话语权。

  但到了现在这个份上,大家还哪里顾得上这些细枝末节,纷纷把目光投向莫瑞森。

  “他当时怀疑,我们的高超音速武器研发部门当中,可能有被华夏方面收买的内鬼……而且,级别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