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虽有令人生畏的力量,但它是由一群无知的自鸣得意的傻瓜营造出来的。我认识几百个记者,其中大多数的个人见解并不值钱,但当他们报纸上说话时,那就成了报纸的意见,于是,他们的话也就成了震撼社会的雷鸣般的预言。
——马克吐温
当《英国佬》编辑部中的大部分人都还乐呵呵的沉浸在对亚瑟突然“春心萌动”的八卦之中时,事件的主人公亚瑟·黑斯廷斯爵士本人却没有多大的兴致参与其中。
两年的欧洲“流放生涯”教会了他很多,长期远离权力中心、遭到白厅冷落的报复心以及失去官职后“人走茶凉”般的落差感互相交织在一起,最终汇成了强迫他行动的巨大驱动力。
但是,由于个人性格使然,亚瑟并没有忘记饭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
通过玛丽·塔里奥尼和迈克尔·法拉第等人的引荐打入肯辛顿宫固然重要,通过人际关系网互惠互利也是亚瑟从很久以前就坚持贯彻的行动战略。
但是伦敦塔事件后,舰队街对他的群起而攻之。高加索事件后,英国舆论界对他个人评价的集体反转。这一切的一切,又让亚瑟深刻意识到“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的道理。
如果提起工业时代相较于之前人类经历的农业时代有何区别,那么自然是生产力的提高。
只不过生产力这个单词实在是太空洞,如果说的更具体一些,那就是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升。
而工作效率提升的最直接表现便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层级。
彼得堡的读者可以轻而易举的了解一个月前英国文坛的变化,一辈子都未曾走出过英格兰的伦敦小市民却对千里之外高加索山民的斗争萌生了同情心,纽约的夫人小姐们关心着大西洋彼岸巴黎时尚圈的应季穿搭推荐,在南美洲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当地的意大利移民刚刚以英雄般的待遇迎接了热那亚起义失败者、青年意大利的领导人之一朱塞佩·加里波第。
在这样一个疯狂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日益被报纸、杂志和各种先进通信手段联结起来的世界,每期发行量已达八万份的《英国佬》正在逐渐成为英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如果再考虑到《英国佬》杂志社旗下的《经济学人》和《自然》杂志,结合当前英国2500万的人口规模,也就是说,每1000个英国人里就有3.2个是《英国佬》的长期订阅者。
如果再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私人图书馆、酒馆说书人带来的传播率考虑其中,即便是保守估计,《英国佬》杂志社对英国社会的文化渗透率也应当轻而易举的突破1%。
在数字意义上,百分之一确实不是个惹眼的数字,但是也必须考虑这是《英国佬》在不列颠整体识字率55%的情况下交出的成绩。并且,由于《英国佬》是一家以伦敦为前进基地的杂志,因此他们在伦敦社会的渗透率,以及凭借位居英国权力中心的伦敦读者们取得的社会影响力,只会比整体纸面数据表现的更加华丽。
而且,如果以历史的视角审视这家创刊不久便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的杂志社,在狄更斯、大仲马、迪斯雷利、安徒生、雪莱夫人、司汤达、海涅、丁尼生等长期联络作者的引领下,伴随着不列颠社会识字率不断提升的背景,《英国佬》眼下的成功仅仅只是一个起点。
除此之外,拥有约翰·密尔等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坐镇的《经济学人》,其对伦敦金融城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至于自然哲学期刊《自然》?
虽然这份期刊仅仅创刊一年,但是别忘了它是含着“哥廷根全欧电磁大会”的金汤匙出生的。
《自然》的中欧地区审稿人是约翰·高斯和威廉·韦伯,它的北欧地区审稿人是永斯·贝采利乌斯和汉斯·奥斯特,西欧地区的审稿工作由让·阿拉果和西莫恩·德尼·泊松负责。
至于不列颠和北美的稿件审核嘛?
抱歉,那自然是由迈克尔·法拉第、查尔斯·惠斯通和亚瑟·黑斯廷斯爵士负责。
但话说回来,虽然《英国佬》系列杂志在各个领域四面出击,不论是在巴黎、柏林、维也纳、斯德哥尔摩还是彼得堡和莫斯科,亚瑟·黑斯廷斯都被视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出版商人。甚至他还借着华盛顿·欧文和埃尔德·卡特的影响力,成功向北美读者和南美的海豚展现了《英国佬》的别样魅力。
他在英国出版界取得的商业成绩,使得《泰晤士报》、《曼彻斯特卫报》、《布莱克伍德》和《爱丁堡评论》这样的老牌劲旅都忌惮不已。
但是对于亚瑟而言,这样的成功远远不够。
这已经不是那个他仍然一穷二白,苦哈哈的拿着几个先令在格林威治巡街的几年前了。
虽然他还距离成为达拉莫伯爵口中“可以年入四万镑的中产阶级”依然很远,但是金钱上的成功对他而言并无太大意义。
尤其是在今年见识到了帕麦斯顿子爵因为高加索事件而遭受的巨大舆论压力后,亚瑟终于认清了对于经历了议会改革的英国社会而言,究竟什么才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没有动用二十万陆军,没有出动地中海舰队,仅仅是靠着舰队街的几杆羽毛笔,便可以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外交大臣左支右绌、洋相尽出。
这也难怪前段时间迪斯雷利的“背后老板”林德赫斯特伯爵会羡慕嫉妒恨的放话说:“在我看来,《泰晤士报》的主编托马斯·巴恩斯才是英国最有权势的人。”
帕麦斯顿子爵也不得不咬牙切齿的承认:“这位‘《泰晤士报》的朱庇特’简直把新首相的风头都给盖过去了!”
当然,他们的评价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能被如此夸张的评价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众所周知,亚瑟·黑斯廷斯爵士对于上峰的命令未必听得进去,阳奉阴违、听调不听宣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是这不妨碍他在阅读公文和报纸的时候,天生会注意几个敏感词,譬如说:最有权势。
他喜欢权力的程度高过金钱,也高过许多夫人小姐,但他又不喜欢让别人注意到这一点。
因此,当首相、做国王显然都不是个好主意,他不想站在明处风光无限,毕竟伦敦塔给他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他可不想让威廉·透纳画的那幅《雨、警察与伦敦塔——亚瑟·黑斯廷斯的1832》升值的那么快。
俗话说得好,久病成良医,无证行医的亚瑟爵士以自身经历证明了:控制一家影响力巨大的出版公司可是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特别是有助于缓解心脏疾病。
有了这样的想法,亚瑟会在董事会上提出什么样的建议也就不难猜了。
“改组杂志社成立出版公司?”
“而且还要开辟创立新的杂志?”
“啊?新杂志每份只卖6便士?如果扣除税费和印刷成本,我们还能保证收益吗?”
“亚瑟,别怪我没提醒你,我们在《自然》杂志上已经是赤字状态了。不过看在皇家学会还有其他各国科学院的稳定订购清单上,我就当做为社会进步做贡献了。但是贸贸然再开一份廉价杂志,你多半是昏头了。”
亚瑟倚在会议桌前,指尖下叩着《自然》杂志的赤字报表。
他一点都不奇怪新建议会招来一片反对声,毕竟不是每个合伙人都抱着和他一样的念头,既然是做生意,那优先要考虑的自然是经济利益。
但是,亚瑟既然敢提,肯定也是有所依仗的。
而让亚瑟如此有底气的,是一个前不久刚刚被设计出来的新机器。
亚瑟从包里掏出一份《实用知识传播协会的便士杂志》。
偌大的版面上摆着一份插图:一台钢铁巨兽正吞吐着雪白的纸卷,齿轮咬合间蒸汽如巨龙吐息般升腾。左侧是使用传统印刷机排字的活字匠与汗流浃背的手摇印刷工,右侧使用新式印刷机的工人西装革履,他仅仅轻抚仪表盘,身后堆积如山的杂志便已捆扎待发。
尊敬的出版界先锋们!
当舰队街还在为每周三万份的印刷极限焦头烂额时,我们荣幸地向不列颠乃至全欧洲宣布——蒸汽滚筒印刷机已冲破生产力的桎梏!
单机每小时4000张稳定输出,抵得上二十台手摇印刷机昼夜不息!
油墨利用率提升300%,纸张损耗率降至1.5%,让每一枚便士都迸发出一英镑的能量!
专利活字铸造系统使排版速度提升8倍,连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都能在茶歇时间批量复制!
“有了这台机器,《便士杂志》的发行量三个月内就能突破十万。”实用知识传播协会的查尔斯·奈特先生赞叹道:“它不只是机器,更是文明的火种播撒者!”
此刻订购,尊享首年免费维护与皇家工程师协会认证培训!
让我们共同撕碎书本杂志的奢侈品标签,用蒸汽与钢铁之力,把每个面包师傅的早餐桌变成启蒙运动的文化沙龙!
布拉德伯利&埃文斯公司
伦敦舰队街27号|每台仅售850
“见鬼!”
相较于狄更斯和大仲马这样不怎么缺钱的家伙,迪斯雷利明显对铜臭味儿更敏锐。
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泰晤士报》今年年初从德意志印刷机器巨头柯尼希&鲍尔公司订购的那两台新设备,自从装备了新式印刷机以后,《泰晤士报》不仅产能跃升,甚至连生产成本都压下来了。
而《英国佬》目前装备的印刷机还是当年迪斯雷利1824年创办《代表》报失败后遗留下来的老机器,即便迪斯雷利当时购买的是全新产品,每小时1800页的印刷速度绝对称得上是当时的业界领先水平。
但是十年过去,即便撇开技术迭代不谈,老设备本身也经常会出各种各样的毛病,时常发生的印刷不均匀就是其中最难忍受的问题。
布拉德伯利&埃文斯公司的新产品不仅在印刷速度上可以轻松翻倍,而且还是全蒸汽动力,享受一年保修……
早就看那台老印刷机不顺眼的狄更斯捧着这份广告看了半天,最终只得叹了一声:“好,是真好。贵,也是真贵。850镑,六七公斤的金子……”
海涅啧啧称奇道:“接近两万法郎,在巴黎,这笔钱足够买四间带小花园的别墅了。”
大仲马在旁边插嘴道:“在伦敦也够买两个独栋别墅了,我前两年跟着房产经纪人去看过,西区的漂亮别墅大部分也就500镑左右。”
丁尼生听到这个数字,只感觉肝颤:“这么多钱,就一下子砸进去了?”
亚瑟看到他们都被高昂的数字吓住了,立马掏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话术:“850镑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呢?”
亚瑟掏出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我们都知道,目前伦敦的出版市场的主流是三卷本。而三卷本的标准售价是31先令6便士,咱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曾经过过苦日子的,因此咱们都明白,能够承受这个价位的人群极为有限。许多人都是从流通图书馆里借着看,或者是从旧书店里淘。正因如此,许多一两百年前的至今仍然拥有极其广泛的读者。这也是我们单独出版的三卷本总是卖不过《英国佬》杂志的原因,相较于三卷本,售价3先令的《英国佬》实在是太便宜了。”
大仲马听到这里,不由得吐槽道:“三卷本何止是卖不过《英国佬》,你们敢相信吗?我的《基督山伯爵》甚至没有埃尔德的情色销售量大。我觉得他的书不能公开发行反倒救了他的销量,地下印刷的书本虽然做工粗糙、纸张极差,但是读者们显然不在乎,因为这种书一般只卖6先令。”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