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0631【贵国皇帝是否太过霸道?】

作品:大宋泼皮|作者:很废很小白|分类:历史穿越|更新:2025-04-17 16:50:52|下载:大宋泼皮TXT下载
  翌日。

  朝阳初升。

  藤原斤还是命大,橘竹康那一刀并未取走他的性命,可因失血过多,如今处于昏迷之中,能否醒过来就全看老天了。

  人没死,加上最弘出面干涉,此事并未在京都掀起甚么波澜。

  毕竟只是个小小的左门卫,哪能引动权贵老爷们的注意。

  不过为了维持藤原氏的威严,哪怕藤原忠通再不待见藤原斤,还是派人去了橘家,将橘印一味训斥一番,并索要凶手,以及凶手的亲眷。

  面对这种无妄之灾,橘印一味只得陪着笑脸,送出大批财宝,然后派人去兵库津港拿人。

  寅先生换上官服,推门走出房间。

  见到孙志的瞬间,他不由微微一愣。

  孙志也是一袭武将官服,头戴交角幞头,穿着打扮并无不妥,问题在于,他腰间玉带上,悬挂着三颗铁疙瘩。

  火器!

  寅先生问道:“你这是作甚?”

  “来之前大当家特意叮嘱过我,言说倭国人有小节而无大义,心胸狭隘,担心递交国书之时,会狗急跳墙,对你我不利,特意做些准备。”

  孙志拍了拍腰间的火器,狞笑一声:“届时,若倭国人胆敢动手,老子就把天皇和满堂朝臣一锅端了!”

  到底是做过匪寇造过反的人,那股子狠劲远非寻常人能比。

  寅先生眼角抽了抽,好半晌才憋出一句:“也好。”

  孙志继续说道:“我已吩咐过麾下儿郎,若听到火器爆炸声,或在傍晚之前,我们还没有回到使馆,便让他们杀出城去,通知驻扎在海港的水师,攻打平安京。”

  进宫面见天皇自然无法携带麾下士卒,万一他们在宫中出了意外,也得有人能通知驻扎在海港的水师。

  一切准备妥当后,两人迈步走出使馆。

  一辆马车停在使馆外,似乎早已等待多时。

  侍官弯腰鞠躬:“两位使节请上车。”

  “嗯。”

  寅先生轻哼了一声,迈步登上马车。

  一路来到皇宫,马车在大门前停下,接受盘查。

  值差的武士扫了一眼两人,在孙志腰间停留了片刻后,见没有携带刀兵,选择了放行。

  如今齐军之内,火器早已更新换代。

  原先的陶罐在数次大战中消耗殆尽,全军上下都换成了生铁外壳的火器,这些倭国武士哪里见过火器,只当是甚么独特的装饰品。

  漫步在皇宫中,孙志四下打量了一眼,看着低矮简陋的建筑,不由吐槽道:“这皇宫处处透着小家子气,连益都的少阳宫都远不如。”

  寅先生轻笑道:“番邦蛮夷能有个皇宫就不错了。”

  说话间,侍官已经领着两人来到一座宫殿前。

  略微等待了片刻,侍官伸手示意道:“两位使节请。”

  寅先生掸了掸衣襟上的褶皱,迈着官步走进大殿。

  大殿主位上,跪坐着一名年轻人,约莫二十上下,正是鸟羽天皇。

  殿下左右两侧,跪坐着数十名官员。

  “齐国使节到!”

  伴随着一声唱喏,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寅先生与孙志身上。

  “大齐使节拜见倭国国王。”

  寅先生顿住脚步,躬身一礼。

  此言一出,不论是鸟羽天皇,还是一众倭国朝臣,眼中都闪过一丝不悦。

  《新唐书·日本传》记载:咸亨元年,当时的倭国“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

  学习了汉家文字后,倭国人不喜欢倭这个字,认为是中原对他们的一种蔑称。

  到了唐之时,倭国就在递交的国书中,强调自己已改名为日本。

  但不管是隋唐还是五代至宋,中原依旧沿用倭国之称,而不称日本。

  至于寅先生称国王,而非天皇,倭国君臣则没甚反应。

  天皇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

  当时,倭国在向唐朝递交国书时,为不失体面,把自己的君主称为“天皇”。

  可是倭国人又担心天皇这个称呼,引得唐朝震怒,于是玩了个小心思,在提交的国书中不出现“天皇”二字,而是将“天皇”训读的读音用汉字标了出来,即“主明乐美御德”。

  以至于还闹出了乌龙事件,唐朝一度以为“主明乐美御德”就是日本天皇的姓名。

  中原一直将倭国天皇,称为国主或国君。

  天皇,则是倭国关起来门来的称呼罢了,从未摆在明面上。

  鸟羽天皇朗声道:“贵国使节不远万里,远渡汪洋而来,所为何事?”

  他的中原官员一般般,发音生硬,不过咬字倒是还算准。

  寅先生从袖兜中取出国书,高声道:“奉我国陛下旨意,前来递交国书。”

  一名侍官上前一步,接过国书,递交到鸟羽天皇的手中。

  手握国书,鸟羽天皇翻看起来。

  看着看着,他的面色一变,眉头渐渐蹙起。

  啪!

  鸟羽天皇合上国书,面色阴沉道:“我国对贵国向来恭敬,贵国商贾前来贸易,也是礼遇有加,然贵国皇帝是否太过霸道了?”

  他原本以为所谓的国书,与宋国无异,不外乎是两国交好,开通商贸,互通有无。

  结果,他低估了齐国皇帝的野心和霸道。

  闻言,一众倭国朝臣的目光纷纷投向国书,想看一看中国皇帝到底说了甚么,让鸟羽天皇当众失态。

  寅先生面色毫无波澜,答道:“汉朝之时,倭国派遣使节前来中原,请求册封,而今金印犹在,我国陛下要求倭国称臣,合情合理,何谈霸道一说?”

  事实上在宋之前,倭国先后接受过中国两次册封。

  第一次是东汉时期,倭国遣使来到汉朝,希望能接受光武帝刘秀的册封,于是刘秀赐给倭奴国王金印。

  金印底座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委便是倭。

  这枚金印后来一直被倭国当成王权的象征,在每一代天皇手中流传。

  第二次册封,则是刘宋时期,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老虎打下南国基业后不久,倭国便派遣使节向刘宋纳贡称臣。

  并且刘宋期间,倭国连续五位国君都派遣使节前来纳贡,合称“倭五王”。

  这番话让鸟羽天皇面色一滞,无从反驳。

  汉朝赐下的金印乃是皇室一系的传承之物,金印犹在,按理说倭国就还是中原的臣子,合情合理。

  不待鸟羽天皇反驳,寅先生继续说道:“天无二子,地无二皇,我国陛下乃天下共主,万邦皇帝,倭国国君自称天皇,已逾制,往后当自削天皇之称,改为国主!”

  这份国书,本就是马扩自行纂写,意在激怒倭国,使得宣战名正言顺。

  所以,自然不会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