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0598【帝王最大的敌人,寿命!】

作品:大宋泼皮|作者:很废很小白|分类:历史穿越|更新:2025-04-17 16:50:52|下载:大宋泼皮TXT下载
  五丈河上,波光粼粼,舳舻千里。

  数十艘庞大的货船,在水师战船的护送下,航行于河面之上。

  这些货船的甲板之上,堆满了黄金、白银、象牙、玛瑙、宝石等珍宝,引得沿途两岸无数百姓围观。

  这一幕,自然是猴子有意为之。

  没甚么比真金白银更好宣传海贸的方式了。

  华夏人对土地的感情太过深厚,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

  说实话,韩桢其实也不知道能否成功,但他起码努力尝试过了。

  土地兼并,一直是王朝最大顽疾。

  历朝历代,每一位开国皇帝,都是雄才大略之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登基后,都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切改革的核心皆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问题。

  韩桢从不认为自己比前人聪明,唯一的优点,不过是后世的眼界罢了。

  他的方法,说白了也就三步。

  首先是针对民间,削弱门阀士绅的影响与能力,规定田产上限,控制土地买卖。

  其次是士大夫阶层,也就是宗室和权贵们。

  早在山东之时,他就已经给一众官员透露了自己的底线,那就是土地。

  前两个法子,都是以抑制为主。

  但堵不如疏,压的太狠,届时反弹的也就越狠。

  他在时还好,凭着威望,谁也不敢造次,可他死后,汹涌的反噬,新任皇帝决计压不住。

  老祖宗总结的很好,天下人熙熙攘攘,不过为了名利二字。

  寒窗苦读数十载,削尖了脑袋挤进官场,有人为名留青史,传颂千年,有人为摆脱贫寒,衣锦还乡。

  指望朝堂之上的官员都如圣人般,不为私利,只为黎民苍生,家国社稷,压根就不可能。

  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

  圣人不是没有,可几百年才出一个。

  所以,韩桢才会如此迫切的发展工商业,以及海贸,将权贵阶层的目光从土地挪到茫茫大海之上。

  能否成功,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过,韩桢对此很有信心,因为与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比,他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年轻!

  他太年轻了,过了年节也才二十一岁,比之李二凤、刘秀这两个天命之子都还年轻六七岁。

  且以他的身子,只要不作死磕丹药,酒色有度,活到七老八十完全不成问题。

  谢鼎、常玉坤都多大年纪了?

  年轻一辈的赵鼎、祁蒙,也都年过三十。

  岳飞、韩世忠、聂东也比韩桢大上不少,唯有一个刘锜,与他年岁相当。

  四五十年的时间,足够他熬死一帮开国功勋。

  听上去似乎很儿戏,可寿命对于上位者来说,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

  纵观历史,多少英雄人物,不是败给了对手,而是败在了寿命上。

  如宇文邕、柴荣这般雄主,再给他们十年时间,历史说不定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为首的货船二楼,船舱窗户洞开,赵柯站在窗前远眺前方。

  “朱相公,还有多久到京城?”

  相比起之前,眼下的赵柯更加谦卑,说话的语气也更加恭敬。

  自打踏上中原,所见所闻都深深的震撼了他的心灵。

  中原太大,太繁华。

  仅仅只是一座县城,便比之占城的国都,还要繁华数倍,更不用说那些恢弘的郡城了。

  然而,更令他震撼的是,从朱达口中得知,这一路走来的郡城算不得甚么,京师占地方圆百里,人口破百万。

  一座城,上百万人口,比之安南、占城、真腊三国百姓加起来还要多,这已经超过了他的认知与想象。

  父亲果然没有骗他。

  “快了,已过杨镇,约莫还有半个时辰。”

  朱达手捧一份《青州早报》,头也不抬的答道。

  在他面前的矮桌上,还堆放着高高一摞报纸。

  出海将近一年,国内发生了太多事情,旁人三言两语也说不清,且多有遗漏,最好的法子就是看报纸。

  《青州早报》主攻时政刊,国内外的时闻,都能在报纸上看到。

  早在泉州之时,他便命人收集二月至今的所有报纸。

  既能了解这一年国内的变化,又可消磨枯燥的时间。

  目前,他已经看到了十月份的报纸了。

  一刻钟后,在赵柯期盼的目光中,远方尽头,出现一座雄城。

  尽管隔得还很远,可依旧能感受到城池的雄伟。

  赵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方,似要把城池印在脑中。

  随着货船行驶,远方的雄城渐渐变大,最终犹如一道天堑,矗立在天边。

  高耸的城墙足有数丈,外层全部铺设着青砖,城墙左右延伸,无比宽广,竟一眼望不到尽头。

  咕隆!

  赵柯咽了口唾沫,直到这一刻,他心中才有些信了,这城中的百姓恐怕真有上百万之多。

  就在这时,朱达略带调侃的声音在他耳旁响起:“这汴京的精彩之处在城内,不必一直盯着城墙看。”

  赵柯回过神,问道:“朱相公看完了邸报?”

  “差不多了,后面的邸报我大致翻了翻,没甚大事。”

  朱达起身伸了个懒腰,心中颇有些遗憾。

  全国蹴鞠大赛啊,这等盛事竟然错过了,着实可惜。

  若是早回来三五日,还能赶上决赛。

  不过看样子往后还会举办,毕竟蹴鞠蒙彩都搞出来了,定然不会只办一次。

  朱达问道:“杨相公还在与老友叙旧?”

  “应当是。”

  赵柯点点头。

  ……

  对面的船舱内,猴子正逗弄怀里的小宝宝。

  “叫三叔,三叔给你糖人吃。”

  对面的马三狗笑骂道:“奶都没断,他会喊个屁的人。”

  话音刚落,就见一旁的吴怜皱眉道:“孩子当面,莫说浑话。”

  小囡囡如今长大了,气质文静,梳着双丫髻,正捧着一本画本看的入神。

  “哦哦。”

  马三狗赶忙应道。

  见状,猴子笑着打趣道:“这成了亲的人就是不一样。”

  马三狗劝道:“你也老大不小,该成亲了。韩二哥没帮你张罗?”

  猴子摆摆手:“我这一年到头,忙得脚不沾地,哪有空闲成亲,再等几年清闲下来了也不迟。”

  事实上,他的婚事哪里需要韩桢来操心。

  身居高位,又是官家心腹,前来说媒的人不知几何,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不过确实如他说的,自从接手商贸院之后,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帮韩二哥搞钱。

  这几年不是在搞钱,就是在搞钱的路上,哪有闲心思想这些。

  马三狗正色道:“这不行,成家立业乃是人生大事,回头我去与韩二哥说道说道。”

  “咱们几兄弟有段时日没一起聚过了,待到了京城,好好聚上一聚,可惜石头没来。”猴子神色略显遗憾。

  闻言,马三狗失笑道:“石头你又不是不晓得,性子憨到了极点,如今他婆娘怀了孩子,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守在婆娘身边。”

  “那便过几年罢。”

  猴子点了点头,心头不由感慨。

  当年临淄县城里的一帮泼皮,如今也都有了各自的生活。

  “咚咚咚~”

  清脆的敲门声响起。

  猴子转过头,问道:“何事?”

  门外传来手下补官的声音:“杨相公,马上到岸了。”

  “嗯。”

  猴子应了一声,抱着马三狗的小儿子站起身:“到京师了,咱们去给韩二哥一个惊喜。”

  “好。”

  一想到即将见到韩二哥与小虫、小菘,马三狗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

  ……

  ……

  “韩二哥,此次蹴鞠蒙彩共盈利四百六十三万贯,外加先前扑卖招幌剩余的四十八万贯,总计五百一十一万贯。这是账目,请韩二哥过目。”

  谷菘说着,将手中账本递给一旁的内侍,交由他转呈到御案上。

  拿起账目,韩桢随意翻看了几眼,口中问道:“中奖百姓皆有兑付?”

  谷菘保证道:“韩二哥宽心,牵扯朝廷信誉之事,俺必然百般慎重,岂敢弄虚作假。”

  “如此便好。”

  韩桢满意地点点头。

  谷菘略显遗憾道:“由于是头一回儿举办蹴鞠大赛与蒙彩,经验不足,因此显得格外仓促。等待明岁再办时,便可从容不迫,蒙彩也可开设到山东、京西、河北以及江淮等地。届时,蒙彩的收入将会翻几番。”

  韩桢又问:“各项押注占比如何?”

  谷菘对答如流:“十文钱以下投注者,占七成。百文钱以下,占两成半,百文以上,则只有半成。”

  通过这份占比数据,就能直观的明白,绝大多数百姓,都是玩票兴致,花个几文钱图一乐。

  而百文者,多为蹴鞠爱好者。

  最后的那半成,要么是富商,要么就是赌狗了。

  富商暂且不论,赚赌狗的钱,韩桢是一点负担没有,即便没有蒙彩,这些人也会把钱洒在赌场与各个档口。

  韩桢没指望靠蒙彩发财,不过是为了配套蹴鞠大赛而已,一年也就一次,百姓花不了几文钱。

  他若不搞蒙彩,民间必定会出现无数大大小小的蒙彩,

  谷菘问道:“韩二哥,这笔钱送往内帑?”

  韩桢摆摆手:“不必,存入商贸院,用于官员分红。”

  内帑不缺钱,账面上还有三千多万贯。

  此外,他是商贸院最大的股东。

  大朝会上商贸院公布的利润,已经提前扣除过他的分红了。

  说难听点,官员们的年底分红,都是他吃剩下的。

  但韩桢的开销也不小,皇宫这么多人吃喝拉撒,可都是钱。

  所谓的皇家体面,也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且,泰山深处的军工所,一应支出,可不走国库,而是全部由内帑支出。

  这可是个吞金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