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70章 拥立吴三桂

作品:抗清|作者:傲骨铁心|分类:历史穿越|更新:2025-04-17 18:40:40|下载:抗清TXT下载
  王五足有十几个呼吸时间没有呼吸。

  很震撼。

  老张的建议不能说是天马行空,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完全颠覆了王五对他的认知。

  以致被震撼到的王五下意识的确认道:“你是说拥戴我老丈人称帝?”

  “当然!”

  老张一脸坚决,笃定道:“眼下这局面除了你老丈人做天子,谁还有资格做天子!”

  “你是说真的?”

  王五忍住给老张一拳的冲动,他真是万万没想到张长庚会这么糊涂。

  老张莫名其妙:“你看我这样子像是假的么?”

  旋即大为意外,“吴三桂是你岳父,他若称帝你妻子就是公主,伱也成了名符其实的驸马爷,又据荆襄手握重兵,他日封王不在话下,怎么看你这样子反而不太高兴?”

  “高兴?我高兴个屁!”

  王五气不打一处来,一掌拍在桌上,指着老张怒吼道:“你这是什么馊主意!难道你不知道吴三桂称帝的后果!”

  “能有什么后果?眼下群龙无首,你岳父又一家独大,不赶紧称帝凝聚人心号召天下更待何时?”

  老张似乎认定吴三桂称帝才是破局的唯一手段,眼见王五不支持此事,不由说出自己的一番看法,听得王五一愣一愣的,感觉还真有那么点道理。

  张长庚什么看法?

  就是既然没有朱三太子这块招牌可用,那吴三桂不如赶紧自立称帝,一来可以安抚军民,提升军心士气;二来则可以名正言顺挥师北伐,成为朱元璋第二;三来可以及早与朱明切割,奠定吴氏法统,避免日后与朱明的种种纠葛。

  王五气极败坏,指吴三桂若称帝,那眼下轰轰烈烈的“反清联盟”肯定会立即分崩离析,大好形势也会由于吴三桂的称帝急转直下。

  “非也,非也!”

  张长庚能说出拥立吴三桂的想法,自有其道理。

  “台湾郑氏以明正统自居,必然不会向你岳父称臣,然郑氏远离大陆盘踞海外小岛,郑家又向来以自家利益为重,纵使不为你岳父驱使,也绝不会坏你岳父大事。”

  按张长庚的看法,抗清各家中只有台湾郑家会强烈反对吴三桂称帝,但郑家长于水师,短于陆师,且自身实力有限,与吴军又隔着耿尚两家,因此有无郑家支持于吴军伐清的大局都无碍。

  就是有郑家没郑家一个样。

  所以,压根无须考虑郑家反应。

  王五没有吱声。

  张长庚对郑家的分析是对的。

  前世吴三桂自立一事郑家的确反对,但不管是自立前还是自立后,郑家都没有在这场抗清运动中出力,反而不停的在后面戳耿家的屁股,拖耿家的后腿。

  并且正如张长庚所言,反对吴三桂自立的郑家也没有能力攻打吴军。

  由此可见郑家的反对实际并不影响抗清大局。

  说白了,郑家就是個打酱油的。

  甚至还是个猪队友。

  如此,何必看重郑家。

  有他没他,一个吊样。

  郑家可以忽略,其他几家难道也能忽略。

  王五直言明兵部尚书张煌言就在广西,此人是真正的明室孤忠,肯定不会支持吴三桂称帝。

  孙延龄要是受张煌言影响反对吴三桂称帝,纵是不敢与吴三桂兵戎相向,广西也会成为吴军后方一个不安定的存在,势必会牵制吴军相当力量。

  张长庚则是冷笑一声,道:“孙延龄一黄毛小儿,至今尚未统一广西,便是叫他据了广西全省,也不过是图一藩镇割据,当年孔有德留下的旧部能战之兵如今不过数千,就算有张苍水辅佐,我看这孙延龄也没有胆量与你岳父为敌。”

  继而指出吴三桂命二女婿胡国柱留守云贵,又派侄子吴应期领军两万入广东,孙延龄和张苍水要是不识相,仅凭这两路兵马就能把广西荡平。

  因此,不必考虑孙延龄怎么想。

  到时,他不称臣也得称臣。

  言语间对张煌言并无过高评价,也不似王五这般敬重。

  说白了,在半个月前还是满清重臣的张长庚眼中,张煌言这类明室孤忠若是能力出众,也不至于二十多年来一事无成。

  看人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张长庚站在胜利者角度去看失败者张煌言,得出的结论当然与王五不同。

  至于那位经历江难正在回广东路上的尚之信,反也好不反也好,于当下实际也可忽略。

  因为广东不是吴军的战略重点。

  “只要你岳父称帝之后立即派兵北上直取燕京,不管是广东尚家还是广西孙延龄,最后都得乖乖向你岳父称臣

  耿家父子一心图谋江浙钱粮重地,如今也算兵强马壮,不过只要你岳父授予耿家父子亲王爵位,且许以江浙,耿家当不会现在与你岳父反目成仇,毕竟当下大敌乃清廷,非你岳父。”

  张长庚的意思是对耿家只要施以好处,以耿家现在的积极性不仅不会反对吴三桂称帝,反而还指着从吴三桂这里得到更大的好处。

  如现在正请求吴军帮助解决江西清军。

  至于将来耿家是做吴皇帝的忠臣,还是同吴皇帝大干一场,那是将来的事。

  眼下何必杞人忧天,认为吴三桂一旦称帝这些势力就马上同他翻脸呢。

  又指吴三桂麾下文武皆参与过镇压明室,且还缢死过永历帝父子,故而于吴三桂集团而言,吴三桂自立称帝比打着朱明招牌要实际得多。

  一旦称帝,那政权就得升级,跟随吴三桂造反的文武官员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故张长庚断定吴三桂称帝一事吴军内部绝对支持,不用担心称帝一事会让吴军内部产生缝隙。

  “眼下形势有利你岳父,若于武昌登基称帝,一正纲领,二正人心,三正文武,四正法统大军浩荡北上,迟则一年,快则半年,便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有何不可为?再说襄阳那位韩王不是说过正衣冠、复燕京者为社稷共主么,如此你我更应竭力促成此事。”

  张长庚一番说辞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八个字——晚称帝不如早称帝!

  与其羞羞答答藏着掖着顶着个根本不存在的朱三兴明讨虏,不如袖子一卷、裤腿一捞亲自上阵。

  什么叫名正言顺?

  这就是!

  “中国有句古话,自古兵强马壮者为天子,你不会不知道吧?”

  说完,张长庚端起尚温的茶水一饮而尽,继而满怀期待看着对面的王五。

  眼前这个手握兵马且能战的吴三桂女婿同他一起劝进的话,事情成功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因为吴三桂这人耳根子软,特别相信亲人的话。

  女婿如半子。

  王五没吭声。

  他在想事。

  印象中吴三桂打着朱三名义起兵仅仅几个月后就自立为周王,废弃康熙年号,改元利用,当年即为周王元年。

  过了几年,由于吴军始终无法渡江,加之抗清联盟崩盘,为挽回人心吴三桂方在衡州匆匆称帝,正式建国大周,改元昭武。

  如果说朱三的失踪迫使吴三桂自立,那几年后的称帝应是用来安抚人心,提升士气的手段。

  可那个时候称帝真就是垂死挣扎了。

  徒落个被人耻笑而矣。

  但要是吴三桂现在就称帝呢?

  即便西北战局打成胶着仗,吴三桂自领的中军进展依旧顺风顺水,耿精忠那边打的也很积极,孙延龄那边估计也不错,整个抗清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吴军上下更是士气高昂,对杀过长江去充满信心。

  按张长庚分析另几家不反对的情况下,吴三桂于“高潮”时登基称帝然后以皇帝名义颁发北伐诏书,同当年的朱元璋异曲同功。

  真当了皇帝,吴三桂还会在长江边犹豫不决么?

  至于那些真正的复明人士,真的重要么?

  便是襄阳的虎帅他们,恐怕也不重要。

  枪杆子出政权。

  兵强马壮的吴周集团在吴三桂称帝刺激下,打的只会更凶更猛。

  一时之间,王五都动摇了。

  但往往过于乐观的分析往往都会伴随巨大的风险。

  张长庚说的再好,也不能保证事情真会如他说的那般。

  将灭清当成头等大事来办的王五不敢冒险真的同老张一起去劝老丈人称帝,踌躇了下提出自己意见。

  就是希望张长庚能同他一起劝说吴三桂拥立韩王,以确保反清联盟能够正常运转下去。

  不想张长庚却是轻蔑一笑,道:“这个韩王根子不正,哪里能为天子。就算我肯承认,你老丈人也不会承认。”

  闻言,王五眉头微皱。

  韩王朱璟溧的亲王身份的确不“正规”。

  虽说他是朱元璋之子韩宪王朱松的九世孙,但根据明朝的宗室降等制度,清军没有入关时朱璟溧连个宗室都不算,就是一平民百姓,与朱明皇室毫无关系。

  山西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时,朱璟溧被义军首领虞胤、韩昭宣推举为“韩王”,兵败以后朱璟溧逃到湖广。

  永历帝在宗藩凋零、谱系紊乱的情况下,出于策略考虑承认了朱璟溧的韩王封号。

  如此,一个根本不是宗室的朱姓之人,怎么可能会被吴三桂承认为天子后备人选呢。

  韩王不能,荆州的东安王更不能。

  郑家手里的鲁世子等宗室,吴三桂也不会承认。

  事情就又陷入死循环。

  难不成还真要劝吴三桂自立为帝不成?

  “我手里有三四万人,你那也有三万人,再有你岳父几万人马,咱们合力渡江北上,何愁大事不成?”

  王五眉头紧锁的样子让张长庚以为对方对自己的提议心动了,趁热打铁开始“诱导”起来。

  王五微哼一声:“我不相信你张长庚会真心拥护吴三桂称帝。”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张长庚知道要说实话了。

  因为对方也猴精。

  坦言他除了想要这份拥立大功外,就是真心希望吴三桂能把满清给灭了。

  不然,他这个定北王怕是要被清廷挫骨扬灰。

  盯着老张看了又看,王五发现老张的眼神无比清澈。

  也就是老小子是真心想给吴三桂披黄袍。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只要你点头,事我来安排,到时你站在我边上就是,对了,劝进表也由我来写,不用你操心”

  张长庚热火朝天的就等王五点头提笔写劝进表了。

  “这件事我现在不能给你答复,我得问问马宝将军。”

  王五还是坚持了自己想法,也想知道马宝对此事的态度。

  此人是吴三桂封的右翼将军,于吴军中的地位仅次于金吾四将军和左翼将军张国柱。

  也是同胡国柱、吴国贵一样的反清急先锋。

  这次作为前锋接收官,马宝带了五千骑兵来武昌。

  张长庚无奈只好同王五一起去找马宝。

  “王五兄弟?”

  看到同张长庚一起来的王五,马宝很是惊讶,他以为大元帅的小女婿在荆州呢。

  “马将军!”

  王五没心情与马宝叙旧,当下将自己欲劝说岳父拥立韩王为天子的想法说了。

  张长庚怕马宝先入为主,待王五说完忙将自己想法也说了。

  听了二人所说,马宝很是惊讶,也倍感错愕。

  思虑片刻先是对王五道:“当年我之所以降大元帅,并非不能战,实是永历弃国寒了我等西营将士之心。”

  王五听后没有说话,他知道马宝说的是实情。

  永历弃国这件事令得西营数万将士向清军投降,也让不少永历朝臣就此丧失复国希望,纷纷隐入山林。

  马宝当年投降时也说的很明确,他是投降吴三桂,而不是投降满清。

  清廷知道此事后曾多次要吴三桂将马宝调往它处,但均被吴三桂以南疆刚定,人心浮动、降兵不稳为借口拒绝。

  此事后来就不了了之。

  只此时与当年不同,韩王的人品气节比那永历不知高出多少,因而王五对马宝还是很期待的。

  只要马宝肯支持拥立韩王为帝,吴军内部肯定也会有人支持,对吴三桂也能起到一定影响作用。

  未想马宝转头却对张长庚道:“定北王所言正是马宝心中所想,我愿与定北王劝进大元帅登基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