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宦官面上故作不解,轻声疑惑问道;
“陛下。这岂不是我大明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老奴我虽然不懂经济之道,可也知道大宋商品繁多。若是照此办理,我大明必然将从大宋境内进口海量货物,那么,我大明国内的银子定然会海量涌入宋朝......”
说到此处,大宦官偷偷打量下身侧皇帝一眼,张嘴欲言又止,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他的表情章邯尽收眼底。
先是赞许看了对方一眼,心中暗道;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这两年都长进的厉害,连贸易逆差都问出来,这已然相当不简单。
“你这个老货的眼力倒准,说得一语中的。在朕身边委屈你了,若是放到内阁,必然能成为大明的肱骨之臣。”章邯笑呵呵对其夸奖着。
大宦官赶忙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眼睛笑得眯成条缝,褶子浮起老高。
连连摆手;"陛下可别和奴婢说笑。奴婢什么货色可是清楚得紧,哪能到内阁那等地方乱添乱?
奴婢自个儿心里清楚得很!
奴婢这辈子也只有服侍陛下的福分。这天大的恩德在手,是多少人几辈子都求不来的美差,怎么还敢奢望其他?"
闻言,章邯先是朗声大笑三声,接着摇摇头,指着对方鼻子笑骂;“你这老货,话倒是说得动听。
罢了,罢了,就和你说说其中的门道,算是对你的嘉奖。”
“那感情好!有道是金口玉言,一字千金。
老奴能得陛下亲口解惑,就是脑子驽钝理解不了陛下口中精粹。
但凡和下面小子吹嘘两声,也能大涨老奴的脸面。”
“你这老货倒是实诚,算盘打得啪啪响,隔着二里地都能听到击打声。”章邯笑眯眯再次打趣!
“嘿嘿.....”
大宦官笑得老脸似朵菊花,咧着嘴配合嘿嘿讪笑几声,像十分不好意思般。
章邯潸然……
遂坐直了身子,开始缓缓道来;
“你这老货说得不错。
就目前我大明和大宋生产效率比较的话,自然宋物更加精美,更得市场青睐。”
大宦官连连附和点头,深以为然。
不说别的,就是大明大内很多穿的,用的,都是辗转从宋地商人手里流转过来的。布匹、瓷器、饰品,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宋国。
这都是日常生活中看得到的,并不需要专门去考据。
“可以预见的是,双方开埠减免关税之后,双边海洋贸易必然海量增长,大量宋国丝织品,茶叶,瓷器,首饰等等高端单品,定会短时间对大明国内的产业造成大量的冲击,卷走海量的利润,我们暂且将之称为贸易逆差。
到那时,宋国上下见利润如此惊人,定会加大生产规模,扩大船队规模,以求赚取更大的利润,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对我们国内的市场固然会造成一定冲击,导致货币外流,可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
第一,大量商贸往来,必定伴随着的就是两地各种文化交流增加,商贸接触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国内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外部庞大的压力,自然会使得国内商人们察觉到危险,让他们感到危机,自我革新,比朝廷下一百道政令都有用得多。
其二,我大明正在实施‘一五计划’和‘大基建’两项基本国策。
一五计划必然能将我国内的生产效率,品质,带来跨越式的增长。因为我国内工业地区规模集中,政策扶持,人工原料低,必然将成为宋商人回程采购的重点。
假以时日,随着我国内生产效率更高,产业集群更集中,生产的工业品定然越来越精美且物美价廉。“明货”也必然将成为物美价廉,结实耐用的代名词。
随着大明工业品的倾销,贸易逆差的情况定然会逐渐好转,甚至会逐渐向贸易顺差的方向发展。
“大基建”计划有序推进,将大大改善国内的物流环境,城市建设,大大加快国内商品的流通速度。
不要小看这一点,只要国内货物资金流通的速度够快,那么大明的经济必然水涨船高。
道理也不难理解;一大明金元在一年内流通十次,将会让十个人每人获得一金元,流通一百次,那么将会有一百个人获得一金元,并消费出去。
如此一来,金元流通的速度越快,百姓挣到的钱也就越多,花的越多,市场越繁荣。”章邯面色颜色解释道。
“天呐!还真是这个道理。
陛下要是不说,老奴还真想不到这一茬。
毕竟在世人的眼里,只有藏在深宅地窖里,才是实打实的财富。
国家的收入都是恒定的,市场的钱财也是恒定的,花多少,就必须收入多少。
但陛下这样一说,岂不是只有让百姓们把钱花出去,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别人才能挣到更多的钱?”
大宦官越推测越震惊,这次倒不是装的,是章邯的货币扩张理论真有些震惊到他的三观了。
“这有什么奇怪的?倘若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现在经朕这么一说,你这老货不也是一通百通了么?”
章邯端起杯冷饮,不紧不慢抿了一口,润了润干涸的嗓子,撤了对方一眼,随口道。
“那是陛下讲得深入浅出,老奴才理解的到位。倘若换个人。哪有陛下这等水平?”大宦官立马笑得奉承。
章邯摇头不语,无奈笑了笑,遂再次靠在坐垫上眯上了眼。
经过这奴婢一打岔,章邯也没了深谈的心情。
不多时,一阵轻微的鼾声传来,大宦官屏住呼吸,招手唤过旁边一名撑伞侍女,让她来接过自己手中扇风的活计。
而他自己,则龇牙咧嘴从马扎上站起身来,扶着老腰,后仰着龇牙咧嘴朝竹榭外走去……
巴特那,位于横河下游的南部城市,人口十万左右,是横河上的一个普通中转城市。
今日,这座小城外,路过两位途经的客人,正是遣送返回大明的张载行和韩大壮。
当然,跟随他们一同前往神京的还有大几千号人员。
其中除了造船的工匠数百人留在东明港负责船厂筹备开建外。剩下这些人中,除了他们带去的使团成员和护卫外,剩下皆是他们从宋地或招募,或拐骗来的各色工匠以及知识分子,投机商人。
他们跟船来到大明的目的各不相同。工匠大多是他们招募来的,签订了三年,五年不等的高薪合同。
这些人人数最多,种类最杂,有木匠,石匠,泥瓦匠,陶匠,养蚕佬等几十个工种,人数小两千。
知识分子则是些账房啊,教书教书先生什么的,大概有个十几人。
落魄读书人基本没有,这个年月不是后世明清,但凡识几个字,在家乡基本都混得不差,更别提读了几年书的人了。
科举上但凡有些成绩直接出人头地,平庸者也能找个体面的差事,吃喝不愁。
像那种吃不起饭,家徒四壁的穷书生,在大宋体制下,基本不可能发生。
还有几十人,就是他们离开时,泉州经商家族派过来跟着的仆人,他们来大明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市场。
看大明消费程度如何?经商环境如何?本地货物如何?
类似于后世跨国公司进入一个新兴市场前,需要派人先做市场调研。
除此之外,远远吊在最后方的还有几百名衣着简陋的农民。
对,没错,就是农民。
可别小看这些农民,他们的工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招募的价格甚至比那些工匠还高。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