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行几人均被这么大个大馅饼砸得有些晕乎乎,所以遂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上前以弟子礼大礼参拜,言道;“望先生怜我大明千万子民生计,知无不言,小子们替我大明百万家庭叩谢先生恩情。”
“快起来,不当事儿,不当事儿…!”
他们的这番突然举动,直唬的张老大人赶忙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才把众人从地上虚扶起来。
待起身后,张载行摇摇头,郑重回道;“有道是法不可轻传!
在先生眼里或许是一是怜悯随手所做的一件小事,可对我大明,对我大明千万子民,百万家庭来说,却是活命的大恩情!
我等作为大明的官员,百姓的父母,又岂能不重视?又岂敢不重视!”
张老大人愣神,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几次张口,都把话重新咽了回去。半晌,才悠悠慨叹;
“大明,大明,如日方升,四海八荒,皆放光明!
不愧是新生的帝国,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着实让我辈宋人艳煞!”
“罢了,罢了,诸位且听老夫道来。”
慨叹完,张老大人仿佛一股无形的气质上身,转身指着面前山谷,开始讲述自己农业上的见解;
“要想提高粮食产量,无论是天时,地利,选种,工具,技巧,缺一不可。就比如我大宋在此实行百年的稻麦两熟制,水旱轮作制,耕耙耖耕作制......”
“要想地沃,首重深耕,要想粮多,必会选种......”
三日,整整三日。
在离大宋都城临安不到二十里的玉皇山南麓,大明使团停下了脚步。
使团领头的张,韩,以及不同的使团成员,开始昼夜不停跟着张老大人穿梭于田间地头,沟渠田舍。白日勤勤恳恳做学问,夜间挑灯夜战做笔记。
离开玉皇山南麓时,不仅使团成员累得瘦了二两膘,连原本胸有成竹的张老先生,也被他们的热情打了个措手不及,累的黑眼圈就没消退过。
因此的距离临安不远,礼部的官员已然早耙大明使团在此滞留的消息送进了临安,甚至送进了皇宫大内。
不管是赵昀还是他手下的一帮大臣,甚至偶然得知此事的临安城内百姓们,都十分诧异。
怎么滴?尔等漂洋万里来到大宋,放着近在咫尺的临安不入,看个什么八卦田,还一连看了三天?
故,当大明使团行至洛阳驿后,并没有和在泉州一样被安排在城外驿馆等候皇帝召见,而是早有太监拿着钧旨,让使团在驿馆洗漱后,即刻入宫朝见。
显然,如此仓促召见大明的使团,说明其,已然引起了理宗赵昀的相当兴趣!
就是不知道,这对大明使团这次访宋的目的来说,到底是对好事,还是坏事!
洛阳驿,位于临安城南五里处。
此驿站是临安的卫星城之一,除了负责接待来往官员以外,还负责接待各国外邦的使团,番臣。
这里有大宋礼部修建的大片园林客栈,单论住宿的舒适性来说,环境相当不错!
大明使团到了洛阳驿,就接到大宋皇帝的赵昀的钧旨召见的命令。故大家只能匆忙放下带来的行李,简单洗漱一番,张载行就和韩大壮就带着几名随行官员,上了大宋朝廷准备的马车,出洛阳驿直奔临安而去。
进了临安城南城门,在礼部的鸣锣开道下,马车穿过系熙熙攘攘,鳞次栉比的热闹坊市,来到了临安皇宫南门—丽正门外。
到了此处,马车就不能继续前行了。
在宣旨宦官的带领下,张载行他们,按照礼部官员提前给他们讲述的觐见规矩,亦步亦趋跟在宦官的身后,在宫门两侧羽林的注视下,进入宫门甬道。
和北京故宫午门一样,丽正门也分为大小三个门洞,即;中间大,两边小。
中间正门紧闭的严丝合缝,横竖九九八十一颗大铜钉横竖排列,反射金黄色的光晕,衬托的朱红色的高大宫门更加庄严肃穆。
两侧门洞比之中间正门稍小,门钉也只有七十二棵,供文武通行。
张载行他们走的是左侧门洞,在以作为尊的时代,还算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走了大约三五十步,视线中光景在此填满众人的视线。
离他们近百步外乃是一座白玉雕砌的玉色拱桥,拱桥下方一捧清河穿行而过,河边绿柳成荫,不过在这十月份,大多已然变得枯黄。
石桥两侧立着两尊一丈高的麒麟,左侧作奔腾嘶吼状,右侧作抱坐安睡态。走近之后打眼一看,其浑身皮肤被打磨得溜光水滑,眼神灵动,毛须纹理异常细腻,端的是巧夺天工,惟妙惟肖。一看,明眼人便知道是有名的雕刻大师力作。
石狮子不凡,拱桥两侧栏杆,柱子上雕刻的玉色骊龙更是了不得!它们,或站,或立,或卧,或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每条骊龙都有自己独特的注解,用拇指大小的篆体刻在那根根半人高的石柱上。
过了白色玉带桥,沿着大理石路,不多时便进入了外朝建筑群。
主殿共有三座,分别为大庆殿【重大礼仪,大朝会所用】,垂拱殿【小朝会,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端诚殿【重臣相公们理政之所】。
因为时间已然是下午,又是皇帝赵昀兴之所召,故大名使者被宣旨太监带到了垂拱殿外等候。
“尔等使节且在此稍等,本官先进去禀报陛下。”到了垂拱殿玉阶前,前头带路的宦官停下脚步,转身行了个揖礼言道。
张载行自是不可置否,回礼微笑道;‘大宦且去!’
那宦官鼻孔中哼了一句,转身上了玉阶。
韩大壮瞅着这厮的背影,脸上的不屑溢于言表。
不多时,刚才那名传旨宦官跟在一个近五十岁,须发皆白的老宦官后边,径直从大殿里走了出来。
到了台阶上,那名传旨宦官在大宦官身侧耳语两句后,那名大宦官微微点头,面无表情一甩横在胸前的拂尘,高声唱道;“宣大明师姐入朝觐见!”
他话音刚落,张载行和韩大壮他们就要整理衣冠入殿,可还没等他们走出两步,忽然从上方游廊两侧哗啦啦出来一堆乐师。就见他们提着各式各样演奏的器具,直下玉阶,分散大理石御道两侧,放下手中乐器要准备演奏。
张载行他们此时,已经被乐师们生生挤到了御道中央,均有些被这猝不及防的变故,弄得有些错愕!
还是张载行隐隐明白对方这是要做什么,故立刻转身对随行手下们呵斥道;“安静!按官职高低排列整齐。”
于是,在张载行和韩大壮身后迅速各列了两队官员,大家安静着,等待对方接下来的表演。
随即,他们耳边便传来三声锣响!
“荡...荡......荡......!”
一声比一声响。
锣声刚罢,钟鼓乐府随之响起!
咿咿呀呀音,哼强有力曲,别说,还真有那么点庄严肃穆,雅致幽兰的味道。
一曲罢!执金吾上前鸣鞭三响,乐师徐徐按照原路依次退场。
此时,那个传旨太监见张载行他们仍旧一丝不苟站在原地,立刻咳嗽两声,朝他们招手示意过去。
张载行见之,明白,该他们上前觐见了。
和韩大壮对视一眼,二人一前一后迈步走上台阶,跟着那名后出来的大宦官,进了垂拱殿。
进了垂拱殿后,按照之前宋朝礼部官员的叮嘱,大明使团全程都是低着头走路,直视着脚下。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