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神圣罗马皇帝的头衔,腓特烈二世头上还戴着另一顶王冠。
那就是他的出生地,西西里的国王的称号。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
如果有个人,即控制了意大利的北部面积庞大的神圣罗马帝国,其又控制着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地区。
那么居住在意大利北部梵蒂冈的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心中会有什么感觉?
毫无疑问,这种被南北挤压的局面,对他所领导的教皇国产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瓮中之鳖这个成语若形容的那种憋屈,恐惧的感觉,应该是最能直观表现出,这位教皇先生此时的内心想法吧。
所以,因为这个原因,早在腓特烈二世十几年前刚登基的时候,教皇格里高利九世的前任,就派遣他去带领十字军去收复处在穆斯林占领下的圣城
-耶路撒冷。
那会儿,刚登基的腓特烈二世还年轻,也没想那么多,接到教皇的吩咐,立刻就开始召集士兵准备出征。
只是在他召集士兵的这段时间,军营突然爆发了一场强烈的瘟疫,让他麾下士兵一度伤亡惨重。
上一任教皇就寻着这个由头,蛮横地直接把腓特烈二世给开除了教籍。
要知道,开除教籍,对一个信仰基督的基督徒来说,无疑是最严重的刑罚。这种惩罚,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杀了腓特烈二世还让他难受。
盖因在此时这整个欧洲,基本全部都是信仰基督教的大环境中,教皇这一行为,和把腓特烈二世开除出人籍并没有多大区别。
腓特烈二世那是虽然很伤心,愤怒,可并没有沮丧。
尽管那时他已经回过味儿来,心中十分明白教皇打发他去危险东征另有目的。尽管那时他已经被教皇开除了教籍,可他最后还是组织士兵,毅然决然去了。
到了中东后,腓特烈二世第一时间,开始与萨拉丁弟弟的儿子,阿米嘞苏丹进行谈判。
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直接开战,因为幼年的腓特烈二世在西西里岛流亡的时候,当时的西西里岛,被周边的国家都占领过,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
在那里,腓特烈二世学会了阿拉伯语,这让他与阿米嘞苏丹谈判提供了基础,双方交流没有障碍。
在这场谈判中,腓特烈二世的表现相当不俗,他引经据典,花言巧语,居然真的让阿米嘞苏丹同意。
将圣城耶路撒冷归还给基督徒,并且,还答应和基督徒达成整整十年的停火协议。
阿米嘞苏丹之所以如此退让,除了腓特烈二世确实善于谈判外,也有他自身的一些情况。
他刚继承叔叔的大位,毕竟没有他叔叔萨拉丁那样的威望。自他登基之后国内政局便开始动荡,他这会儿也需要时间先解决国内的政治问题,不想和基督徒开战。
这才是他提出签署十年停战协议的主要原因。
利用这一穆斯林国内的矛盾,腓特烈二世赫然一下,成为了唯一一个,不费一兵一卒,就从穆斯林国家收回耶路撒冷的基督徒。
当梵蒂冈的教皇得到这一消息后,不仅没有高兴,反而十分气愤。
教皇气愤的原因,倒也并非完全源于对腓特烈二世取得成功的嫉妒。
因为在他的认知中,这帮顽固的穆斯林异教徒,是不会如此甘心,把耶路撒冷这座三教圣城拱手让出的。
腓特烈二世不费一兵一卒收回圣城,这期间,肯定暗地里出卖了基督徒的利益,和穆斯林在背后勾连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心里有了这个认知的教皇,还有他那不能对人言的政治算计,所以当腓特烈二世成为英雄回到欧洲之时。
教皇不仅没有为他恢复教籍,还以自己的无端猜想为借口,悍然出兵,攻击了腓特烈二世治下的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
现在,腓特烈二世就是个傻子,也明白教皇跟他的根本矛盾,并非在宗教上,而是在领地上,世俗权力上。
要知道,不管是领土还是世俗权力,这两种可都是每个世俗统治者不可触碰的逆鳞。
教皇的侵略行为,无疑彻底把腓特烈二世惹急眼了。
这会儿,腓特烈二世再顾不得什么基督教什么的,直接动身亲自前往西西里岛,开始组织当地居民编成军队,直接把教皇的军队赶出了自家地盘。
这场冲突以后没几年,上任教皇郁郁而终,格里高利九世继位天主教皇。
可他上任后,和腓特烈二世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变得愈演愈烈。
因为,二者的根本矛盾并没有消失,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嘛!
终于在1230年3月份,新继任的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开始派人去游说腓特烈二世的儿子。想要劝说他的儿子,和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封臣联合起来,一起反抗腓特烈二世的统治。
也不知教皇开出什么条件,腓特烈二世的儿子居然真的答应了。当年,就开始联合外人发动叛乱反对自己的父亲。
只是,这场叛乱很快被腓特烈二世平定,这才没有引发更大的波澜。
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在谋划落空仍旧不死心,在之前西征军征伐罗斯的那几年,他在欧洲国家四处号召,想要组建一只反抗腓特烈统治的十字军。
以彻底打垮,这位已经被上任教皇开除教籍的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
因为这一连串的事件,这十几年以来,两任教皇和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西欧的一个主旋律。
其他的欧洲小国们,见状或自愿或被胁迫,开始根据自己的切实利益,纷纷选边站队。
匈牙利王国因为和神圣罗马帝国疆域接壤,二者天然就有领土争端,故国王贝拉四世自然站队教皇这边。
敌人的敌人的就是朋友,说的便大抵是这个道理。
只是你欧洲再怎么乱,和人家蒙古帝国又没有关系。
西征军出征的时候,接到的蒙古大汗的命令就是一直向西打,一直打到天地尽头,打到再次看到大海的地方才能收兵。
所以欧洲的这些内乱,一点不会影响西征军西征的脚步,反而会成为一种助力。
目前阻挡在西征军面前的拦路虎匈牙利,他的统治者,国王贝拉四世,还算是一个比较有为的国王。
自他29岁继位后,立刻开始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举措。
在这里要介绍下。
这会儿西方所谓的封建制度,其实和东方夏商周的封国制度差不多。都是君主把国土分为大小不等的份额,交给底下的封臣管理。
西方国家的这些封臣,就相当于周朝的八百诸侯。
东方,自打秦国一统六国,秦始皇一匡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建立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中央集权举措后,已经算是从封建制度过渡到了大一统中原集权制度,和西方有了本质差别。
秦之后的朝代,无论是汉唐,还是之后的唐宋元明清,其大抵都是承袭秦制。
就连汉武帝以及后世帝国实行外儒内法的那套统治方法,不过也都是在秦制上做增减法,属于内部改良,其主体权利回收中央的思想始终都没有改变。
所以之后的东方王朝才会出现权利越来越集中,皇帝若是不设立秘书处,你根本就处理不完事务。
当然,也不乏猛男,铁汉,工作狂,典型代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每天休息四个小时,批阅三千多份奏折的他无疑成为皇帝人群中,无法逾越的一座“丰碑”!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东方天子由代天牧民的“王”到囊括四海,唯吾独尊的‘皇帝’角色的转变过程。
道理都是相通的,由此可见,这个匈牙利贝拉四世野心可是不小的。打算跟大秦一样,开始开创一个新的制度,权利收归中央。
只是有个巨大的问题。
乍一看,贝拉四世有这种认知让人刮目相看。可是,不然,。
贝拉四世之所以这会生出这个集权中央的想法,并非他主动的,完全就是被迫的。
我们都明白,若是等地方势力做大,必然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轻则这些割据政权与中央朝廷作对,来维护小团体的利益,重则逐渐滋长他们的野心,造成骚乱,给整个国家带来严重动荡。
这种例子太多了,历史上一把拉一大串,这里就不再做太多赘述。
匈牙利从上几代国王开始,地方割据的小势力就开始逐渐做大,并且根据地域慢慢组成小团体,逐渐开始阳奉阴违不听中央招呼。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匈牙利中央的绥靖政策,使得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渐渐匈牙利国内的封臣们,都彻底不鸟匈牙利王室了。
在贝拉四世刚继位的时候,底下的这些封臣居然大胆到,直接想联手推翻他家族的统治,邀请奥地利的公爵来兼任匈牙利的国王,彻底搬掉压在他们头上压的这座大山。
这些猖狂家伙们的行为,自然极大地触怒了新上任的贝拉四世。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