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0218砸碎自己墓碑

  第二日,李瓦匠一大早便领着七八名同村的工匠开始进场。

  见只有这几个人施工,章邯还是觉得进度慢,于是又让李瓦匠到邻村找了一些工匠,凑够二十人,以加快翻修看老宅的速度。

  安排好房子的事,他自己随后便带着家人儿女前往宗祠祭拜祖先。

  此行除了祭祀祖宗外,章邯还有两个目的。

  一个,是把自己的牌位从宗祠移出来,第二个则是,让百川叔这个族长当着全族的面,把大郎给录入族谱。

  最终两个目的都达成。

  大郎录入族谱的名字叫做章森,取烟波浩渺,草木丰茂之意。也寓意着章邯这一支,自打章森开始,将子孙繁茂,广开枝散叶。

  女儿小妮不是家族男丁,也不是嫡出,自然就录不得族谱。百川叔倒是没有厚此薄彼,也给她起了个名字,唤作章丹,取丹月碧霞之意。

  乡野小族祭祀自然不像大家族那样流程繁琐,只是照例上三畜,上香,烧纸,等流程走完,一个多时辰便结束了。

  宗祠祭拜完毕,章邯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又领着妻妾二女,到自己原身的父母坟前祭拜。

  一群人到了坟头,章邯便看到见自家父母坟侧方立着一块小碑,上书;“章氏男丁邯之墓。”

  见此,他那路上刚酝酿起来的悲伤情绪立刻消失了个一干二净。

  他一个大活人面对着自己墓碑在眼前晃悠再也不复淡定,立刻便开始指挥着身后的亲兵,让他们把这块墓碑给移除,拖到一方砸了个粉碎。

  这才心中痛快多了。

  接着他们一家人便开始行动起来,先是分头把原身父母坟头的荒草拔除干净,接着开始烧纸钱、点蜡烛、摆上三牲带着家人祭拜起。

  总体而言,和后世逢年过节上坟区别不大,

  十日后。

  这几日无事发生,唯一的事情便是章邯家的老宅已然彻底翻修完成,章邯看着面前这赶工修建的十间瓦房,满意地点点头。

  李瓦匠他们也收到一笔不菲的佣金,也算没日没夜赶工有了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章邯家老宅修建的时候,连带着把他俩东边,与李家中间隔的一大块地也给圈进来了。

  那李家全程屁都没有放一个。

  章邯心底知道,对方是怕自己报几年前自己被忽悠替他们儿子从军的仇。

  实话说。要是章邯如今还只是宋军中的小队长,回来后定然不会与对方善罢甘休。可现实是今时今日,章邯地位已然到了另一个层次,隐隐能够明白,这一饮一啄皆是天定。

  若不是这李家忽悠原身代替他们自家儿子从军,那原身也走不出这个小山村,章邯也就不定能够借尸还魂,有那之后的一番机遇。

  鉴于此。

  章邯在老宅修好后,便带着十两银子亲自登了那李家门。

  言明这些钱是他把两家之间的空地买下,且不追究之前原身被忽悠的事。

  那李家人哪里敢收?推辞来推辞去,最后章邯不耐,便命人直接把银子放在桌子上。随后直接带着亲兵离开,只留下那李家三口彼此面面相觑。

  李家儿子李二狗在章邯走后,谄笑走到老爹面前,指着桌上三锭白花花的银子,没说话。

  李老爹颓然叹气,哪里不知道自家崽子的意思,心灰意冷摆摆手;‘拿走,都拿走。

  当初就该让你从军去,也不至于整日好吃懒做,招嫖聚赌,把家业败坏到如今田地。’

  那李家儿子面对老子的贬低倒是一点不恼,当然,手中也丝毫不客气。闻言见老爹答应,立刻上前一把把那十两银子银子给揣在怀中。

  随后他喜滋滋对爹娘道了声;“我出去玩两日,不必寻我。”便转身也出了门。

  那李老爹眼睁睁看着儿子出门后,气得一把,把刚才盛放银子的木桌掀翻在地,扭头对着孩他娘吼着;‘看看!看看你养出的好儿子。

  我就说当初就该把他送到军中去。

  就算没有西边邯哥儿那般出息,也不至于短短几年,就变成个游手好闲的二流子。’

  对方妻子显然也不是个吃素的,闻言眼睛一瞪,脸色不悦叉着腰跳脚反驳;“凭什么把事情都推到老娘身上?

  当初让那讨饭的替儿子从军可是你先提议的。”

  说完,她还学着李老爹当初的姿态,把当时李老爹说话的动作,神态,表情模仿了个惟妙惟肖。

  “咱们家就这么一根独苗,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向祖宗交代!

  不如咱们就狠狠心,掏出个几两银子打发那讨饭鬼替咱儿子服役。

  只要儿子能够平平安安,就算一辈子养他我都不说二话。”

  妻子的一番模仿表现把李老爹激得火气更盛,只见他脸色涨红大吼一声;‘够了!’

  对方妻子依旧叉腰,丝毫不怕,眼睛一瞪;“你说让我停我就停?我偏要说。”

  忽然,不知怎地,只见他她身子一顿,长长,哦?了一声。

  斜着眼冷笑道;“我明白了。

  我倒你今日发什么疯!莫不是见那讨饭的邯哥发达了,前呼后拥妻妾成群,你心里不平衡?”

  李老爹像是被戳中心事,身子一顿,脸色变得难看。

  他如此明显的表情,是个人都能看得出,和他生活多年的妻子又岂能感受不到?

  明白老头被自己戳中了心思,其脸上立刻涌现出一抹得意。

  继续嘲讽道;“你老头子也是怨天尤人,这命啊,天注定,半点不由人。

  你老李一辈子算计来算计去,怎么样?不照样没有发达?

  现在倒是把这些过错都归到儿子身上,喷喷。”

  说着见李老爹面色更黑,头上青筋浮起,遂更加得意,立刻变本加厉说着;“人家邯哥儿发达了,你在这羡慕个什么劲?你要真有本事,把人家邯哥领到家当儿子,让人给你也盖十间八间大瓦房,也让你去过过那当老爷的瘾。”

  “你这不是废话吗!我倒是想,人家能同意?”李老爹憋了半天,猛地起身,丢着这句话便走出屋子。

  他妻子看着丈夫离开的背影,不屑撇撇嘴,自顾自上前把推翻的桌子扶起来放好。

  蹲下,四下认认真真打量一番,见桌子毫发无损,这才放下心来。

  到了十一月,温度渐渐降低,章邯一家开始正式往新屋搬家。

  盖新房在这个年月算是个顶重要的事情,因此章邯便命仆从婆子提前在门前挂上大红灯笼,布满彩绸红纸,放了两股鞭炮,这才算是正式入住。

  之后,章邯还拜托百川叔请来几个族长,族人,以及乡邻。在院子,胡同摆了整整二十桌,算是庆祝他家的乔迁之喜。

  当然,酒席分子钱是收不回来的,各种鸡蛋、野味。干竹笋倒也立可敦倒是收了不少。

  一个月恍惚而过,这时三合村村民田里已经在没有伙计,家家户户都窝在家里猫冬。

  大人们是终于能闲了下来了,可是村里小朋友们却遭了殃。

  他们再不能像往年那样睡到太阳晒屁股,而是需要三更起,五更便冒着寒冷的天气,朝土地庙方向走去。

  却道为何?

  原来是那章邯家修建完成后,他并没有让李瓦匠他们就地解散,而是重新聘请他们为章家翻修祠堂,为村里修建私塾,为章邯父母翻修墓地等事。

  接了章邯一连串的工程,直让李瓦匠走路带风。他这段时间不仅从章邯这里挣到了丰厚的佣金,且手下还组织起一支像模像样的建筑队。

  在任何年月,一向都是人多活少,村里就更加严重。

  手里握着章邯许多订单的李瓦匠,忽然就成了附近几个村村民眼中的香饽饽。

  村里私塾是盖的一间六十平米的瓦房,地点就修筑在村中土地庙侧方一百米处。瓦房南边围着一圈栅栏,东西分别是耳房和伙房,供请来的李先生居住。

  再穷不能穷教育,作为章邯惠及乡里的重点项目,章邯自然十分关注。

  不仅每月给学堂李先生开二两银子的高薪,而且还规定,除了入学需要象征性交给先生一份束脩礼外,前三年所有学费免除。直到第四年开始,每年学习最优秀的三人依旧免除,最长能持续十年。

  这比起镇上的私塾简直可以说跟白捡的一样,大多数村民也都知道读书识字的好处,这是千百年中原文化普及形成的共识,只是以前没有条件,现在有了,自然报名踊跃。

  当然,很多村民除了希望自己孩子能读两年书识字外,还有一个不为外人道的小心思。那就是期望自家孩子能被章邯看中,从此鲤鱼跃龙门。

  事情的起因还是章四他们引起的,当偶然好事的村民,不经意询问章四怎么会被章邯收为义子时,章四也没想这么多,便一五一十着实说了。

  一传十十传百。

  这可引起轩然大波,大家没想到,这个十七八岁的小年轻只是跟着章邯混了几年,认了个义父,居然短短两三年成为数万军队中的高级将领,独当一面?

  如此天方夜谭的事情真切发生在自家眼前,怎么能不让这群三合村村民眼红心热?

  若说是刚开始,大家还只当章邯在外界发了横财衣锦还乡。

  可随着了解的事情越多,知道那前几年参军的邯哥儿,如今是帝国顶尖的贵族,手里金山银海,大军如云之后,哪个人还淡定得下来?

  在他们眼中,章邯已经不仅仅只是衣锦还乡的后生晚辈,而是成了一条粗了不能再粗,他们这个三合村,几百年都没有用出现过的鼎鼎大人物。

  是那种拔根汗毛都比他们大腿粗,巴结便能立刻翻身,飞黄腾达的人物。

  故事情私下传播开后,接下来几日,不仅是村里适龄儿童入学堂成了三合村的一种风潮,章邯家也是成了乡亲们串门的首选之地。

  每天都有一群老娘们来寻找章邯的妻子也立可敦唠嗑,而更稀罕的是,章邯的妻妾们居然对此也颇有兴致。

  一个个跟刚过门的小媳妇儿一般,每日与这些村妇聊家长里短。

  短短半个月时间,她们走在村里时,已经能悉数叫出村中妇女的名字。

  章邯在家中呆了几日,便被女人们叽叽喳喳烦得不行,只好一头扎进军营中操练起麾下的部队来。

  与此同时,黄花山张二麻子这股章邯暂时遗忘的贼人,也不再安分。

  眼见马上就要入冬,这些贼寇看着日益减少的口粮也是挠头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