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终于称帝了么?终究还是躲不过这一天啊。看来渑池也守不了几日了,等刘备大军来强攻时,若是前线守军支撑不住,就逐次有序撤回函谷关吧。”
刘备称帝后第三天,雒阳以西二百余里的函谷关,亲自坐镇此处的曹操,就听说了这个消息,随后就做出了如此指示。
一个多月前,雒阳还没失守的时候,他亲自坐镇渑池,但今时今日,他已经退到了函谷关。
曹操很清楚,随着雒阳失守,刘备筹备称帝,哪怕天寒地冻,他也还是会在军事上有所动作的,所以曹操不敢再亲自守渑池,只敢退到函谷关。
“父亲这是觉得,刘备会趁着称帝之后的威势,顶着兵家大忌,寒冬腊月再用兵进取么?”问出这话的,乃是曹操如今还在世的次子、曹彰。
曹彰原本在代郡镇守,但是随着曹操称帝、夏侯惇从邺城回撤到并州,曹操就把曹彰从北疆调回了身边。同时也慢慢把曹操亲自掌握的原朝廷中央的嫡系军队,都转交给曹彰掌控,让他能兵知将、将知兵,慢慢磨合起来。
而代郡那边,就让夏侯惇再多操操心,跟并州其余地区一并统筹镇守,确保太行山防线还能支撑。
曹操很清楚,如果光靠曹丕一个儿子在身边,真到了自己撑不住的那天,曹丕自己是无法接盘他的全部权力的,到时候曹家内部的势力肯定会再次四分五裂——
倒不是说会四分五裂后拥立自己的各个儿子,而是会四分五裂后,其中几部分直接投降了刘备。
曹丕的军事才干太弱了,他最多只学到了自己一部分的政治手腕。
而曹彰好歹学到了自己相当一部分军事手腕,
曹植则学到了自己相当一部分的文学素养。
曹丕曹彰曹植三个儿子加起来,才算是勉强有一个完全体曹操七八分的综合实力,单独拆开了那都是不够看的。
如果是往常,多个儿子分权,绝对是死后的取乱之道,就像当年袁绍没处理好身后事,袁谭袁尚内战,刘表没处理好身后事,刘琦刘琮也是各自另外认主。
曹操非常清楚这些近在眼前的例子,但他也知道自己如今是没办法,只能饮鸩止渴特事特办。
如果不同时给两个儿子都赋予极大的权柄,那么外人都能把他们曹家直接撕了。
此时此刻,面对儿子的疑问,曹操还是有些恨铁不成钢——这小子成长太慢了,带在身边两个月,军事素养倒是可以,但政治眼光是一点没长进。
曹操只好语重心长地教导:“寒冬腊月兴大兵,确实是兵家大忌,但朕说了刘备会在称帝后兴大军么?他完全不用动大军,这两个月里,只要稍有动作,把渑池等函谷关外的县城彻底夺占即可。
因为函谷关也是雒阳八关之一,虽然如今刘备兵强马壮,但他绝不会容许自己的都城有某一个方向直接暴露在敌军随时进可攻、退可守的威胁之下的。
而渑池虽然不是雒阳八关之一,但毕竟是崤山谷道的东端起点,从渑池开始,崤山谷道一路往西越收越窄,在函谷关处达到最窄,这才适合修筑雄关。
但刘备只要夺取了渑池,然后在渑池稍加营建,连成营垒甬道,彻底截断崤山谷道的出口,便能跟函谷关对峙,确保我军再也无法杀出崤函道,他的雒阳也就安全了。”
曹彰听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刘备追求的,只是告诉天下人,“他称帝后,雒阳就绝对安全了,曹操连一丝一毫杀出崤山道威胁雒阳的理论可能性都不会有”。
虽然哪怕曹军敢杀出崤函道,刘备军事上也完全不怕,他完全有绝对的实力把打出去的曹军全歼。
但刘备现在称帝了,他政治上丢不起这个人。
哪怕这时候被人扇了一耳光后、他能五倍十倍地扇回去,他也不愿意再承担先被扇一耳光的耻辱。
称帝,在带来巨大威望的同时,也会背上一个沉重的政治包袱,这是一把双刃剑,从此你就不能随随便便丢人了。
曹彰听了之后,这才恍然,自己之前居然连这一层都没想到,政治上实在是太嫩了。
这点人生经验,真是全点在军事上了。
被父皇这么一说,曹彰才意识到,父皇这也是在保护他。
让二哥当了太子,将来承担了这份沉重,不能再退,自己却只是负责领兵,没有这么沉重的政治抱负。
万一曹家天下真到了完全扛不住的那一天,自己还能寻找出路,而二哥是不能跑的。
天下岂有逃亡的天子。
想到这儿,曹彰的眼眶不由有些湿润。他一时血气上涌,也主动请战道:
“父皇,儿臣愿去渑池前线死战,再多撑持一两个月也好,寒冬腊月的,刘备犯了兵家大忌,他想快速拿下渑池,也是不容易的。配合天时,孩儿有把握拖过年关!”
“没必要了,刘备咽不下这口气的,何必再在几个小县多杀伤人命呢,给他这个面子,他得手了也就会暂时停手的。”曹操却是看开了,无所谓地说,
“听说,他进了雒阳,称了帝,诸葛瑾就开始让人宣扬‘阳嘉旧制’,这是要革旧察举制的命呢,我看他过完年后,心思也会暂时放在那个上面,把大汉过去百年的用人吏治积弊一扫而空。
为父在这函谷关虎视眈眈看着他,倒是被他拿来当枪使了。他原本难以推行的改革,那些会触动方方面面利益的事情,现在随口一句‘这都是为了讨逆大业’,能省多少口舌!
诸葛兄弟,太擅长扯旗夹带了,不过这次,朕倒是被利用得心服口服。这样也好,我们至少能安稳到明年‘春闱’之后,呵,怎么给诸葛瑾想到的这个词儿。”
曹操口中提到的“阳嘉旧制”,曹彰这种政治白痴当然是听不懂的,还一头雾水。
但其实这是当年汉顺帝时候的一项制度,推行于汉顺帝阳嘉元年,也就是公元132年,黄巾之乱前的五十二年,距离如今更是有八十年了。
当初汉顺帝的那项改革,内容也是给察举上来的候选官员们组织考试,也算是后世科举最初的雏形了。最初是汉顺帝时的尚书令左雄倡议,随后被皇帝准奏。
不过,汉顺帝时的考试旧制,跟科举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汉顺帝的考试不要求差额考试,也就是只要你基本功过关,所有察举上来的候选官员都能通过,没规定要黜落多少人、多少比例。
不像科举考试,说好乡试完后有资格参加会师的可能有几千上万人,而会试只允许过那么最多几百人,需要挤独木桥。
哪怕是后世的公务员考试,也要求至少每个岗位三比一的招考比,要有足够的人陪跑,如果凑不够人围标,一些萝卜坑也只能流拍不招。
换句话说,汉顺帝当年搞阳嘉改制,关键还是察举上来的茂才学问太烂了,很多人连这种及格性的考试都过不了。所以尚书令左雄开考突击的第一年,很多茂才都落马了。
当初考试的第一年,全国各郡举上来二百多个人应考,最后只有三十几个通过了考试、得授郎官,其他一百八十号都打回去了,这一点在后来的《后汉书.左雄传》里有明确记载。
但左雄推进的改革,从后来看,效果也是非常好,因为就是阳嘉元年首次考试选上来的那三十几人里,就有后来的名臣李膺、陈蕃、陈球等,这个成才率可以说是非常高了,这些名字放到后来的党锢之祸里,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而且汉顺帝阳嘉年间的考试内容上,也就只有茂才和博学鸿儒两科考经学,贤良方正考章奏。其他人最多的孝廉科,因为孝不孝和道德品质都没法通过试卷体现,也就不考了。
这就导致后来孝廉科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孝廉是唯一一科塞后门关系户永远不可能被戳穿的科,茂才、博学鸿儒、贤良方正也越来越边缘化,最终汉顺帝的改革随着他本人故去后、一连好几个小皇帝乃至桓灵这样的昏君上位,便无疾而终。
没想到这次,刘备进了雒阳之后,要趁着讨逆大业的尾巴,把人事选官改革贯彻到底。
他手下的文士,居然从历史的故纸堆里翻出了汉顺帝时的阳嘉旧制。整个十一月份,雒阳的新朝廷都在宣传这件事儿,给后续的改革造势。
天地良心,这个阳嘉旧制,还真不是诸葛瑾找出来的——诸葛瑾是干实事的人,这种在故纸堆里为自己要做的事情找历史依据,还真不是他操心的。
他只负责定目标,如何美化这个目标,那都是那些饱读诗书专门钻研故纸堆的博学鸿儒干的。
司徒为陛下定了目标,鸿儒们就想尽办法围绕着引经据典为他找借口。
而且说来也是巧了么,汉顺帝的儿子就是汉冲帝,后来没几岁就早夭了,同辈小宗入大宗的汉质帝也是八岁就被大将军梁冀毒死了。
刘备这次小宗入大宗,说了是越过“冲质桓灵”这四代乱世的。灵帝跟刘备同辈,冲、质、桓三帝同辈,都算是刘备的叔叔。所以刘备入大宗时,就是认的汉顺帝为爷爷辈。
当年自己爷爷用过的改革、后来因为爷爷死后,自己那些叔叔们年幼继位、被权臣把持朝政、才导致爷爷用了十几年的良法中断,自己现在再要捡起来,难道有什么不对么?
(注:阳嘉改制的考试办法,一直用到汉顺帝死的时候,也就是144年,前后用了十三年,最后那年距离黄巾之乱已经只剩四十年了)
那些帮着刘备和诸葛瑾说话的博学鸿儒们,把这个机缘巧合的孝道理由抬出来后,效果简直是出奇的好。
那些原本想要找借口反对全面考试的官员,全都哑火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刘备和诸葛瑾为所欲为。
“这是陛下在展示他认顺帝为祖的决定是认真的,不是闹着玩的,尔等谁要阻挠陛下的孝心么?”
这个理由抬出来,阻挠者便可以名正言顺杀之。
诸葛瑾设想的科举改革,再次强力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而身在函谷关的曹操,倒是比刘备身边那些朝臣还看的更清楚。
已经退出雒阳权力圈子的曹操,现在成了一个旁观者,忽然就愈发耳聪目明了。或许这也跟他和刘备、诸葛瑾斗了大半辈子有关吧,他太了解自己的对手了。
所以他也就笃定,刘备这段时间,军事上不会有太大动作,面子找够了就会收手的。
……
在曹操的预判之下,曹操阵营在建安十八年的最后两个月里的应对之策,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彰终究是没有为了渑池等小县拼上太多家底。
刘备军在刘备登基之后半个月,十一月中旬的时候,分兵一支,来到渑池攻城略地,想要把崤山谷道的西部出口堵死。
曹军因为没有后顾之忧,不怕无法撤退,也坚决抵抗了一阵子,让刘备军看到了一溃再溃的曹军,在遇到不用担心撤退问题的战场时,也是有决心死守的。
刘备军初战不利,靠着那少量兵力,打了十几天确实没打下来。于是层层上奏,认真对待,又调来援军,正儿八经筹备重型攻城武器。
十一月下旬时,刘备军再次发起了一轮进攻,这次用上了葛公车和投石机攻城,渑池果然没撑到三天就破了。
但守卫的曹军倒也没被全歼,因为崤山谷道无路可绕,刘备军没法断守城之敌的退路。只能是战场上杀伤了多少敌人就算多少,想要溃退的敌人也没法围歼,只能掩杀一阵,尽量扩大战果。
腊月初,曹军彻底退到了函谷关,函谷关以东那些县城乡镇,全部被刘备军肃清。
而刘备军看清了曹军沿着长长的山谷据险而守的决心后,果然也没敢再造次。
刘备和诸葛兄弟等重臣商议一番后,决定将来就算想再攻关中,也别以崤函道为进攻重点了,这一路六百里都是险要山区,划不来的。
将来还是重点进攻河内和河东之间的轵关陉,突破黄河以北的中条山防线,进入河东,再顺关羽老家那条大河从蒲坂津汇入黄河,渡入关中好了。
函谷关这种地方,曹操要死守就死守好了。正面不好强攻,将来端了你后路,再来前后包夹,把这六百里山道都隔绝起来。
不过眼下,刘备还是如曹操预料,在渑池县临时重修了一座关隘。
渑池这里,崤山谷道的宽度比函谷关要宽很多,造关墙的成本自然也高。
但刘备也没指望造多耐用的关墙,只是让人随便用夯土和木栅栏把山谷彻底截断,过个一两年等灭了曹操,这道墙也就彻底没用了。
临时性建筑造得质量太好也浪费。
做完这一切,刘备军确保曹操连理论上反扑的可能性都没了,时间也悄然来到了年关。
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了章武元年,刘备很多大刀阔斧的改革都排着队等着全面铺开。
总得等这一连串的改革组合拳打完、春耕农忙也过去了,刘备才好在军事上再考虑新一轮也是最后一轮的进取。
而这一轮的进取结束后,曹操应该也就不存在了。
——
PS:这两天在重写新书开头,第一遍写得太烂了视角太混乱,没过审。
换源: